一開始,丁浩講解的內容,還圍繞著那個血管結扎法。
錢學東仗著自己也是搞外科的,
勉強還能聽懂一些門道,甚至還能時不時地在心里發出一聲驚嘆。
比如,丁浩提到的“利用縫線不同部位的摩擦系數差異,實現單向鎖死”,
這個想法就讓他覺得腦洞大開。
可隨著交流的深入,李炎東的問題越來越寬泛,丁浩的回答也越來越天馬行空。
“小丁,你對大面積創傷后的感染控制,有什么看法?除了常規的抗生素應用,還有沒有別的思路?”
李炎東提出了一個困擾整個外科界的難題。
丁浩沉吟了一下,開口說道:“常規的抗生素治療,是被動防御。”
“我的想法是,可以進行主動干預。”
“主動干預?”
李炎東和錢學東都愣住了。
“對。”
丁浩點頭,“比如,我們可以在清創時,使用一些能夠改變創面微環境的溶液。”
“通過調節酸堿度、滲透壓,來抑制細菌的生長繁殖,而不是單純地殺死它們。”
“另外,還可以考慮引入‘競爭性菌群’的概念……”
“等等!”
李炎東猛地打斷了他,“什么叫‘競爭性菌群’?用一種細菌去對付另一種細菌?”
“可以這么理解。”
丁浩解釋道:“在自然界,很多微生物之間是存在拮抗關系的。
我們可以篩選一些對人體無害,但能分泌抑制有害菌物質的益生菌,在創面形成一道生物屏障。”
這個理論一出,李炎東徹底呆住了。
他張著嘴,半天沒合上。
用細菌治病?
這……這簡直是聞所未聞!顛覆了他幾十年來建立的醫學觀念!
而旁邊的錢學東,已經完全進入了聽天書的狀態。
酸堿度?
滲透壓?
競爭性菌群?
他感覺自己不是在聽醫學探討,而是在聽一門玄學。
他能聽清丁浩說的每一個字,
但這些字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那個理論世界,
對他來說,是如此的陌生和遙遠。
他茫然地看著滔滔不絕的丁浩,
又看了看時而皺眉沉思,時而奮筆疾書,時而拍案叫絕的李炎東,
一種前所未有的挫敗感,涌上了心頭。
他感覺自己就像一個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小學生,
坐在一群大學教授的研討會里,唯一能做的,就是假裝自己聽懂了。
“妙!實在是妙啊!”
李炎東忽然一拍大腿,激動得滿臉通紅,
“以菌制菌!釜底抽薪!小丁,你這個想法,簡直是為我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
他根本不覺得這個想法荒謬,反而以他頂尖的專業素養,瞬間就捕捉到了這個理論背后那驚人的潛力和可行性!
他抓起筆,飛快地在紙上寫著什么,嘴里還在不停地念叨:
“創面微環境……酸堿度……益生菌屏障……”
丁浩看著他那如癡如醉的樣子,心里也有些感慨。
這位老教授,對醫學的熱愛,是純粹的,是刻在骨子里的。
“李教授,其實關于組織修復,我們也可以換個思路……”
丁浩又拋出了一個新的話題。
“哦?快說來聽聽!”
李炎東立刻抬起頭,像一個等待老師發糖的孩子。
“傳統的思路是等待組織自行愈合,我們只是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但我們或許可以主動誘導它……”
在接下來的一個多小時里,
丁浩從“組織工程學-->>”的雛形,講到“生長因子”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