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田模式的成功,像一塊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的漣漪,很快就變成了滔天巨浪。
這浪頭,最終還是拍向了朝堂。
貞觀十九年的冬日,長安城飄起了第一場雪。
太極殿內,炭火燒得很旺,可氣氛卻比殿外的風雪還要冷。
新晉的監察御史李義府,手持象牙笏板,朗聲出列。
此人年紀不大,卻以辭犀利、不畏權貴聞名,是朝中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
“臣,彈劾藍田郡公,秦源!”
一語既出,滿殿皆驚。
彈劾秦源?
如今的秦源,圣眷正濃,功高蓋世,誰敢去觸這個霉頭?
李義府卻面不改色,聲音鏗鏘有力。
“臣聞,圣人治國,不與民爭利。
然秦源所為,已呈壟斷之勢,實乃與萬民爭利!”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殿中諸公,條理清晰地羅列出三大罪狀。
“其一,定遠錢莊,以利誘之,吸納民間之金銀。
長安城內,多少家傳數代的錢鋪、當鋪,因此門可羅雀,幾近倒閉。
此非與小賈爭利乎?”
“其二,藍田工廠,以水力驅動,日產布匹、鐵器萬千。
其物價廉,其質精良,令城中無數手工作坊之匠人,生計斷絕。
此非與工匠爭利乎?”
“其三,秦源以郡公之尊,總攬鹽、鐵、布、錢,衣食住行,無所不包。
財富匯集于一人之手,富可敵國。
長此以往,國之利脈,盡歸其手,民間再無昂首之商賈,此非與天下人爭利乎?”
一番話,擲地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