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畝地產出的糧食,竟然是旁邊那些用老法子種地的田地的兩倍還多!
這一下,再也沒有人質疑了。
藍田縣的農戶們,看秦源的眼神,已經和看神仙沒什么兩樣了。
他們樸素的腦袋想不明白那些大道理,但他們知道,跟著郡公大人,不僅干活輕松,還能吃飽肚子,甚至能存下余糧。
不少村子里,都開始偷偷地,為這位年輕的郡公大人,立起了長生牌位。
李世民是在一個微服出行的午后,抵達藍田縣的。
他本只是想來看看自己給秦源的封地,被他折騰成了什么樣。
可當他的車駕駛入藍田地界,看到眼前的一切時,這位見慣了大風大浪的帝王,徹底被驚呆了。
道路兩旁,是望不到邊的、金黃色的麥浪,風一吹,滾滾翻動,那景象,比他見過的任何一次豐收都還要壯觀。
遠處的河邊,巨大的水車轟鳴著,帶動著一片連綿的廠房,隱隱有黑煙升起,充滿了勃勃的生機。
路上的行人,無論是農戶還是工人,臉上都帶著一種發自內心的、滿足的笑容,精神面貌與他見過的任何一個地方的百姓,都截然不同。
他走進一家路邊的酒肆,要了一壺酒,幾碟小菜。
鄰桌的幾個漢子,正在高談闊論。
“聽說了沒?工業園區的王二麻子,上個月拿的工錢,足足有三貫錢!比俺們種一年地都多!”
“那可不!人家現在是技術工,聽說是會操作那個什么水力鍛錘!”
“唉,俺也想讓俺家那小子去格物院的學堂念書,可人家說,得先識字,還得會算數,難嘍!”
李世民靜靜地聽著,內心早已是翻江倒海。
他不需要再問了。
百姓的語,臉上的笑容,就是最好的證明。
他終于深刻地理解了,秦源在國子監說的那句“格物致知,以利萬民”,究竟意味著什么。
如果,如果將這“藍田模式”,推向整個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