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在藍田縣一片充滿好奇和質疑的目光中,郡公農場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高效方式,運轉了起來。
如果說,農場改變的是藍田的“血肉”,那么,在灞水河畔拔地而起的一片建筑群,則是在為藍田鍛造“筋骨”。
這里,是秦源規劃的“工業園區”。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灞水上,修建了數座巨大的水車。
這些水車,可不是鄉下常見的那種只能提水灌溉的小玩意兒。
每一座都高達數丈,水流沖擊著巨大的葉片,發出轟隆隆的巨響,光是看著,就讓人心生敬畏。
更關鍵的,是水車的中軸。
通過一套極其復雜、卻又咬合得嚴絲合縫的齒輪和連桿系統,水流的巨大動能,被源源不斷地傳遞到了岸上的廠房里。
第一座廠房,是鍛造廠。
巨大的水力鍛錘,被連桿帶動,一上一下,不知疲倦地捶打著燒紅的鋼錠。
那每一次落下,都地動山搖,火星四濺。
一個熟練的鐵匠,帶著幾個學徒,就能操控一臺鍛錘,一天鍛打出的鋼材,比得上過去幾十個鐵匠揮上一個月的錘子。
第二座廠房,是紡織廠。
一排排嶄新的紡紗機,在齒輪的帶動下,飛速旋轉。
無數根棉線被同時拉出、捻緊,效率是人力紡車的幾十倍。
整個廠房里,只聽得見嗡嗡的機器聲,和女工們偶爾的交談聲。
園區里的一切,都透著一股冰冷、強大、而又秩序井然的美感。
它像一頭不知疲倦的鋼鐵巨獸,吞下原料,吐出的,是源源不斷的財富和產品。
而從這頭巨獸口中吐出的每一件產品,無論是鍛造廠里的一把橫刀,還是紡織廠里的一匹棉布,在其不起眼的角落,都會用鋼印,打上一個清晰的標記。
—“藍田造”。
這三個字,很快就成了高品質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