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的商人們發現,同樣是一把刀,“藍田造”的不僅更鋒利,而且每一把的重量、弧度都幾乎一模一樣。
同樣是一匹布,“藍田造”的不僅更細密,而且寬度、厚薄都分毫不差。
“藍田標準”,這個新詞,開始在商賈之間流傳。
雖然“藍田造”的東西,價格要比尋常貨色貴上兩成,但在市場上,依舊是供不應求。
無他,質量可靠,童叟無欺。
秦源的野心,遠不止于此。
他將整個藍田縣,都變成了格物總院的“實習基地”。
那些在總院里學完了《算學》、《物理》等基礎理論的學員們,在畢業前,都必須來藍田。
想學營造的,就去跟著工匠修水車,蓋廠房,親手算一算承重,畫一畫圖紙。
想學機械的,就去鍛造廠和紡織廠里,跟著老師傅保養機器,甚至試著去改良。
想學農學的,就去郡公農場,跟著老農下地,親手培育良種,記錄數據。
理論,終于和實踐,在這里完美地結合了。
很快,成果便顯現了出來。
兩個來自格物院的年輕學員,在紡織廠實習了三個月后,竟然鼓搗出了一款改良版的紡紗車。
他們只是在幾個關鍵部位,調整了齒輪的大小和傳動比,就讓原本效率驚人的紡紗機,產量又硬生生提升了兩成。
當這個消息傳到秦源耳朵里時,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大唐第一代真正的“工程師”,已經在這片土地上,開始萌芽了。
秋收時節,整個藍田縣都沸騰了。
郡公農場的麥子,長得比人還高,麥穗沉甸甸的,壓彎了稈子。
最后的畝產一算出來,所有人都傻了眼。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