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轉身:“張定,朕需要你在朝中,為朕穩住局面,協調戶部、工部、兵部等各方關系,確保通往嶺南的錢糧、物資、人才調撥暢通無阻!更要替朕,擋住那些因循守舊、鼠目寸光之輩的明槍暗箭!”
張定撩起官袍下擺,跪地:
“陛下宏圖偉略,志在千秋!臣雖愚鈍,亦知此乃振興我大明之唯一坦途!縱有千難萬險,臣亦愿為陛下前驅,為這特區之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朝中之事,陛下放心,只要有臣一日在朝,必確保政令通達,無人能阻特區建設!”
“好!你且記住,此事關乎國運,務必謹慎,亦務必果決!”
“臣,遵旨!”
嶺南經濟特區的建設,在朱興明的意志、張定的協調、周奎的督管以及無數工匠、民夫的汗水澆灌下,以驚人的速度推進著。
當京城群臣還在為“特區”這個新奇概念爭論不休時,嶺南的土地上,正日新月異地蛻變著。
紫禁城,乾清宮。朱興明批閱著從嶺南八百里加急送來的奏報,臉上露出了難得的欣慰笑容。
說是八百里加急,其實現在大明王朝的很多路段已經通了鐵路。
驛站的作用已經沒有那么明顯了,很多路段不再依靠官道和馬匹。
而是,直接乘坐蒸汽火車。
奏報是周奎親筆所書,詳細記述了特區的最新進展:第一條連接廣州與韶州的鐵路已全線貫通,蒸汽機車“洪武號”及新下線的“永樂號”每日對開,客運貨運皆繁忙無比。
依托北江支流修建的第一座水力發電站已開始試運行,雖供電范圍尚小,但效果顯著;采用新式高爐的佛山鋼鐵廠,出鐵量已遠超朝廷工部所屬的各大官營鐵場。
而最讓朱興明感興趣的,是周奎在奏報末尾略帶自豪地提到,廣州新城的主干道已全部用“混凝土”鋪設完成,并在主要街區試點安裝了數十盞“路燈”。
“好!國丈果然不負朕望!”朱興明放下奏報,對侍立一旁的孟樊超笑道,“樊超,你看看,這才一年光景,嶺南已是另一番天地了。”
孟樊超接過皇帝遞來的奏報細看,饒是他素來沉穩,眼中也不禁掠過一絲驚異:“混凝土路面,夜間路燈……陛下,此等景象,恐已非‘人間’二字所能形容。周大人治理有方。”
朱興明頷首:“是啊,國丈戴罪之身,在嶺南兢兢業業,功勛卓著。安和樓一案,本就是他替朕、替太上皇受了委屈,也是時候召他回京,恢復名譽,享享清福了。”
孟樊超心中微動,他隱約覺得,以周奎在最近幾封私信里對嶺南那股子熱乎勁兒,恐怕未必愿意離開那片他親手參與打造的新天地。但他并未多,只是躬身道:“陛下圣明,體恤老臣。”
翌日,一道明發上諭頒行天下:國丈周奎,因安和樓案受累,流放嶺南。。朕心惻然,特旨昭雪,赦免其一切罪名,召其即刻回京,官復原職,另賜金帛若干,以慰忠忱。
這道圣旨,在朝堂上并未引起太大波瀾。
皇帝為其平反是遲早的事。大多數人都認為,周奎在嶺南那等“苦寒瘴癘”之地待了年余,怕是早已歸心似箭,如今得蒙赦免,定然是感激涕零,星夜兼程趕回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