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一些原本猶豫的百姓,在看到鄰居們紛紛報名后,也動了心——畢竟對他們而,能擁有屬于自己的耕地,自力更生、自給自足,是這輩子最大的夢想。
不僅是北方三省,江南、湖廣等地的無地游民也動了心思。雖然江南環境好,但土地多被地主掌控,普通百姓想租到良田難如登天,聽聞遼東有如此優厚的政策,不少人也決定前往。
蘇州府的一個年輕工匠,手藝不錯卻沒本錢開店,聽聞遼東需要工匠建設工坊,他笑著說:“去遼東不僅能有地種,還能靠手藝賺錢,這不比在這給人當學徒強?”
各地官府的登記點前,短短半日就排起了蜿蜒數里的長隊——從清晨天不亮開始,就有百姓揣著身份證明往登記點趕,到了晌午,隊伍從府衙門口一直延伸到街角,連周邊村落的百姓都推著獨輪車、牽著孩子趕來,生怕晚了就沒了名額。
排隊的百姓們攥著戶籍文書或地保開具的身份證明,眼神緊緊盯著登記臺,時不時往前探著身子,急切地向值守官員詢問:“官爺,啥時候能出發去遼東啊?”
“咱們走哪條路?會不會經過俺老家,俺想順便接下老娘”“到了遼東就能直接住房子、領農具不?”
每個人臉上都帶著抑制不住的期待與欣喜,連眉宇間的疲憊都被對未來的憧憬沖淡了。
隊伍里,有的人家已經提前收拾好了簡單的行李——用粗布包裹著幾件換洗衣物、幾雙布鞋,有的還帶著自家織的薄毯,說“早收拾好早省心,啥時候出發啥時候就能走”;有的百姓則自發組織起來,同村或同鄉的人聚在一起,互相約定“到了遼東也住一塊,種地能搭把手,遇事也有個照應”,甚至有人已經開始商量路上誰負責照看老人、誰幫忙看管孩子,連沿途的照應都提前規劃妥當。
消息傳回金陵,朱高熾看著各地上報的登記人數,心中滿是振奮。
短短半個月,北方三省的報名人數就突破了五十萬,加上其他地區的百姓,總人數已近八十萬。
朱元璋與朱標得知后,也十分欣慰——原本他們還擔心百姓不愿遠離故土,如今看來,對“擁有自己耕地”的渴望,早已超過了對家鄉的眷戀。
朱高熾知道,這只是個開始。
隨著第一批移民順利抵達遼東,隨著他們在遼東安家落戶、收獲糧食的消息傳回內地,定會有更多百姓愿意前往。
而這源源不斷的移民,不僅能徹底解決遼東的人口難題,還能緩解北方三省的人地矛盾,為大明的長治久安打下堅實的基礎。
此時的奉天殿內,朱元璋看著各地送來的奏報,笑著對朱標與朱高熾說:“沒想到這移民之事,竟能得到百姓如此響應。”
“看來百姓要的,不過是一塊能種出糧食的地,一個能安穩生活的家啊!”
朱標與朱高熾紛紛點頭,他們知道,這樁關乎大明未來的國策,已在百姓的期待中,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