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老朱與朱標的全力支持后,朱高熾不敢有半分懈怠,第二日便召集戶部、兵部與通政使司的官員,在東宮偏殿商議遼東移民計劃的籌備事宜。
他將自己擬定的方案逐條拆解,與官員們敲定細節——從北方三省招募點的設置,到護送軍隊的調度,再到遼東安置村落的建設進度,每一項都明確責任人與時間節點,確保計劃能有條不紊地推進。
籌備工作中,最關鍵的一步便是昭告天下。
畢竟移民之事關乎萬千百姓,只有讓天下人清楚知曉朝廷的政策與福利,才能吸引更多無地農戶與流民主動前往。
幾日后,通政使司按照朱高熾與朱標的商議,將遼東移民的國策以皇榜形式張貼在全國各州府縣衙的顯眼處,同時讓驛站快馬將消息傳遞到偏遠州縣,確保每一處都能知曉這樁關乎民生的大事。
皇榜上的內容清晰明了,字字句句都說到了百姓心坎里:遼東地域遠比江南三府加起來更廣闊,雖冬季氣候稍寒,卻有連片的黑土,肥沃得能攥出油脂,且水源充足、河流縱橫,極適宜種植從美洲帶回的土豆、玉米等高產糧種——這些糧種耐旱耐貧瘠,生長周期短,畝產遠超傳統粟米、高粱,只要百姓勤勞耕種,哪怕是剛學會農事的新手,也能輕松實現糧食自給,不用再擔心餓肚子。
朝廷為遷徙百姓專門擬定三大福利,條條實在、毫不含糊:
其一,凡自愿遷往遼東的百姓,無論男女老幼,每戶可分得二十畝良田,且土地所有權永久歸其所有,朝廷會統一發放地契,此后無需向官府或地主繳納任何田租,種出的糧食全歸自家支配;
其二,免除五年賦稅,不僅不用繳糧,也不用納銀,且頭三年由朝廷免費提供足量的土豆種薯、玉米種子,確保播種無憂,同時贈送鐵犁、鋤頭、鐮刀等全套農具,連翻地、收割的工具都不用百姓自己籌備;
其三,朝廷已在遼東遼陽、沈陽等核心區域提前建好安置村落,房屋雖不奢華卻堅固保暖,門窗、灶臺一應俱全,百姓抵達后即可拎包入住,無需風餐露宿;從出發地到遼東的沿途,朝廷會每五十里設一個驛站,免費提供口糧、熱水與御寒衣物,還配備郎中與藥材,避免百姓因饑寒、疫病掉隊,同時派精銳軍隊全程護送,防備沿途匪患與外夷襲擾,確保一路安全。
消息如同長了翅膀,短短幾日便傳遍大明各地,瞬間引發天下沸騰。
在山東兗州府的流民聚集地,幾個衣衫襤褸的漢子圍著識字的秀才,聽他念完皇榜內容后,當場便紅了眼眶。
一個名叫王二的漢子,此前因家鄉遭旱災,田地顆粒無收,帶著妻兒逃荒至此,靠乞討度日,聽聞能分到屬于自己的田地,他激動得聲音發顫:“二十畝地……還免五年稅?朝廷還管吃管住送農具?這不是做夢吧!”
旁邊的流民也紛紛附和,有人當即決定:“俺們在這乞討也是餓死,不如去遼東拼一把,好歹能有自己的地,讓娃們不用再跟著受苦!”
河南開封府的佃戶們得知消息后,更是連夜聚集在一起商議。
佃戶李老栓租種地主的三畝薄田,每年收成的七成要交給地主,剩下的連全家溫飽都難以為繼,如今聽聞遼東有免費的田地,他拍著大腿道:“俺活了五十歲,就盼著能有一塊自己的地!就算遼東冷點怕啥?有糧種有農具,俺們有的是力氣,肯定能種出糧食來!”
不少佃戶都與他想法一致,紛紛決定去官府登記,哪怕要走幾千里路,也要去遼東尋一條活路。
陜西西安府的百姓,常年受旱災與土地貧瘠之苦,得知消息后,街頭巷尾都在討論移民之事。
一個剛失去田地的老農,拉著去登記的兒子反復叮囑:“到了遼東,一定要好好種地,把家安下來,將來俺也過去,再也不用在這守著破地餓肚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