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朱元璋與朱標的全力支持后,整個大明如同被上緊發條的巨輪,以驚人的效率轉動起來,全力推進遼東移民計劃。
什么是國策?
國策不是朝堂上臨時商議的小事,也不是針對某一地區的短期安排,而是關乎大明國祚、惠及子孫后代的長遠大計,是需要舉全國之力推進、君臣百姓共同遵循的核心政策。
它意味著朝廷會將其放在所有事務的優先位置——從中樞到地方,從戶部的糧草調撥、兵部的軍隊護送,到地方州府的登記組織、遼東的安置籌備,所有部門都要圍繞這一政策運轉,無需再為“是否該做”、“是否重要”爭論,只需全力解決“如何做好”的問題。
它代表著政策的穩定性與嚴肅性——一旦確定,不會因官員變動、短期困難而輕易更改,朝廷會投入持續的資源與精力,確保政策落地見效,讓百姓能放心依賴,不必擔心“朝令夕改”;同時,任何阻礙國策推進的行為,都會被視為影響大明長遠利益的大事,必然會受到嚴肅處置。
它更承載著國家的根本目標——此次遼東移民作為國策,核心是為了緩解北方人地矛盾、開發邊疆資源、鞏固大明北方屏障,最終實現百姓安居、國家長治久安,每一步安排都圍繞這一根本目標展開,而非只圖眼前的便利或利益。
簡之,國策就是大明的“定盤星”,是整個國家在一段時期內發展的核心方向,既需要最高統治者的堅定支持,也需要全國上下的協同努力,其影響會貫穿數十年甚至上百年,關乎王朝的興衰與百姓的長遠福祉。
朝堂之上,戶部連夜調撥糧草、農具與銀錢,將土豆種薯、玉米種子分裝成份,按報名人數提前運往各集合點;兵部則下發調令,要求北方三省及沿途衛所派遣精銳將士,負責移民的護送與沿途安全;通政使司則每日傳遞各地進度,確保信息暢通無阻,讓中樞能及時掌握移民籌備的每一步動態。
地方州府的官員們更是不敢有絲毫懈怠,各州府縣衙的登記點外,官員們帶著衙役逐人核對身份,將報名百姓按籍貫、家庭人數登記造冊,再以百戶為單位編成隊伍,方便后續管理與護送。
對那些年邁體弱或帶著幼兒的家庭,官員們還特意標記出來,叮囑護送人員多加照看。
待同一區域的百姓登記完畢,官差與衙役便帶著隊伍前往朝廷指定的大集合點——山東的集合點設在登州、萊州,河南的集合點設在開封,山西的集合點設在太原,每個集合點都提前搭建了臨時棚屋,儲備了足夠的口糧與飲水,供百姓臨時休整。
地方衛所的將士們也迅速行動起來,他們按兵部與五府調令,提前清理沿途的匪患與不安分的小股外夷,在險灘、山路等易出事故的地段安排人手值守;護送移民時,將士們或騎馬巡邏,或步行跟隨,將移民隊伍護在中間,確保每一支隊伍都能安全抵達集合點。
途中所需的糧食、藥材,由衛所提前運送到沿途驛站,百姓每到一處驛站,都能領到熱飯、熱水與御寒的草料,即便遇到陰雨天氣,也不用忍饑受凍。
待移民隊伍陸續抵達沿海集合點后,早已等候在此的漕運船只便開始有序接駁。
這些船只原本用于轉運糧草,如今被臨時改造,船艙內鋪上干草,留出通風口,確保百姓乘船時的舒適與安全。
負責押運的水師將士仔細清點人數,核對名冊,待所有百姓登船后,船隊便揚帆起航,沿著海岸線向遼東駛去——走水路遠比陸路更快,原本需兩三個月的路程,走海路只需二十余日,既能減少百姓的奔波之苦,也能讓他們更快抵達新家園。
而此時的遼東,早已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
朱高熾此前留下的軍政官員與軍民,連同歸順的外夷部落,全部投入到迎接移民的籌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