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灣”的名字就此定下,將士們很快投入到休整與探索的準備中。李景隆將隊伍分成四隊,各自朝著不同方向出發。
第一隊由熟悉水性的士卒組成,沿海灣周邊的河流逆流而上,探查水源情況,同時捕撈魚類補充食物,順便留意河岸是否有人類活動的痕跡。
第二隊深入岸邊的濕地與森林,采集野果、野菜,捕獵野生動物,一方面為船隊補充物資,另一方面尋找土著部落的蹤跡,如棚屋遺跡、開墾的田地、用過的石器等。
第三隊負責在海灣周邊搭建臨時防御工事,砍伐樹木制作柵欄,在沙灘上搭建簡易營帳,以防突發危險。
第四隊則留在船上,檢修戰船、修補船帆,整理此前探索的記錄與繪制的地圖,為后續航行做準備。
分派完畢后,各隊將士迅速行動。
深入森林的隊伍很快有了發現:他們在一棵大樹下,看到了幾塊被打磨過的石器,邊緣鋒利,像是用來切割獵物的工具;在濕地旁的小徑上,發現了人類腳印,雖已有些模糊,但能看出是近期留下的;更讓人驚喜的是,在一處背風的山坳里,找到了幾株被刻意種植的植物,葉片寬大,結著形似葫蘆的果實,雖不知其名,卻明顯是人工培育的作物。
“將軍!我們找到石器和人工種植的作物了!”探查隊伍的隊長興沖沖地返回海灣,向李景隆與徐增壽匯報,還帶來了那幾塊石器和作物樣本。
李景隆拿起石器仔細查看,邊緣的打磨痕跡清晰可見,絕非自然形成;徐增壽則端詳著那株作物,眼中滿是好奇:“這東西看著不像中原的莊稼,說不定就是土著種植的糧食,得好好保存,帶回大明研究。”
確認附近有土著活動的痕跡,將士們的士氣愈發高漲。
李景隆當即下令,讓探查隊伍放緩物資采集的速度,重點搜尋土著部落的位置,同時強調:“若遇到土著,務必保持友好,不可貿然動手,咱們的目的是換取作物種子,而非引發沖突。”
徐增壽也補充道:“帶上些絲綢、鹽巴作為禮物,讓他們知道咱們并無惡意。”
接下來的幾日,探查范圍不斷擴大。
將士們在森林中發現了更多土著活動的痕跡:用樹皮搭建的簡易棚屋、燃燒過的火堆遺跡、晾曬魚干的木架,甚至在一條河流的淺灘處,看到了土著用來捕魚的竹編魚簍。
但奇怪的是,始終未能見到土著的身影,仿佛他們刻意避開了船隊。
“難道是咱們的動靜太大,把他們嚇跑了?”有將士疑惑道。
李景隆思索片刻,說道:“或許是土著對我們這些外來者心存警惕,畢竟咱們是外來者。”
“這樣,咱們留下一些禮物在他們的棚屋旁,然后撤回來,看看他們會不會現身。”
將士們依而行,小心翼翼地捧著準備好的禮物——幾匹色彩鮮亮的絲綢,是從大明帶來的上等布料;兩袋雪白的鹽巴,在缺鹽的美洲內陸堪稱“珍品”;還有十余件打磨光滑的鐵器,包括小斧頭、鐮刀與箭頭,皆是水師工匠精心打造的實用工具。
他們循著此前發現的蹤跡,找到那處隱藏在林間的土著棚屋,將禮物輕輕放在棚屋門口的石板上,沒有發出絲毫聲響,隨后便沿著來時的小路,悄無聲息地退回金陵灣附近。
整個過程如同一場默契的“交接”,既傳遞了善意,又給足了對方空間。
次日天剛蒙蒙亮,負責探查的隊伍便迫不及待地再次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