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半個月的休整,李景隆與徐增壽率領的船隊終于做好了繼續南下的準備。
大明灣雖資源豐富,卻因地處阿拉斯加北部,即便已是夏季,早晚的寒風依舊帶著刺骨的涼意,將士們即便穿著厚實的衣甲,也時常凍得瑟瑟發抖。
“這地方太北了,長期駐扎不是辦法,咱們得往南走,找個氣候暖和些的地方。”
李景隆站在甲板上,望著遠方的海岸線,對徐增壽說道。
徐增壽點頭附和:“沒錯,而且越往南,說不定越容易找到咱們要的東西。”
當天清晨,船隊拔錨起航,沿著美洲西海岸緩緩南下。
與之前橫穿大洋時的兇險不同,沿著海岸線航行的路程顯得輕松了許多——岸邊有連綿的山脈與森林作為參照,不用擔心迷失航向;遇到風浪時,還能隨時駛入附近的海灣躲避;每隔兩三天,李景隆便會下令停靠岸邊,讓將士們補充淡水、采摘野菜,順便捕獵些野生動物,改善伙食。
每次停靠,將士們都會分成兩隊行動:一隊負責尋找水源、檢修船只,另一隊則由李景隆或徐增壽帶隊,深入岸邊的林地與河谷探索。
他們的目標很明確,一是尋找金燦燦的黃金,二是尋找本土的土著部落。
提及黃金,將士們個個都充滿了期待。
出發前,朱高熾曾好幾次與他們閑談,將美洲描繪成“遍地黃金白銀”的富庶之地,說當地土著用黃金裝飾房屋,用白銀制作器皿,聽得眾人心馳神往。
如今親身踏上這片土地,他們自然要親眼驗證這番話的真假。
每次登陸,將士們都會睜大眼睛,仔細查看河邊的沙礫、山間的巖石,甚至會用隨身攜帶的工具挖掘泥土,期待能發現金砂或金塊,可每次都空手而歸。
相比黃金,尋找土著與高產作物,才是李景隆與徐增壽心中的重中之重。
他們始終記得,大明耗費海量人力、物力探索美洲,核心目的并非尋找金銀,而是為了獲取玉米、番薯、土豆等高產作物——這些能在貧瘠土地上生長、畝產遠超稻麥的糧食,才是緩解大明小冰河時期糧食危機的“救命稻草”。
而根據朱高熾的推測,這些作物大概率掌握在美洲土著手中,只有找到土著,才能通過交流或交易,將作物種子帶回大明。
為此,每次登陸探索,李景隆與徐增壽都會格外留意人類活動的痕跡:他們會查看林間是否有被砍伐的樹木、地面是否有踩踏出的小路、河邊是否有搭建過棚屋的遺跡,甚至會在顯眼的地方留下大明的旗幟與信物,希望能引起土著的注意。
可半個月過去了,船隊沿著海岸線南下了近千里,途經數十個海灣與河口,別說見到土著的身影,就連一絲人類活動的痕跡都沒發現。
黃金不見蹤影,土著杳無音訊,將士們心中漸漸生出了疑慮。
這天傍晚,船隊停靠在一處平緩的沙灘,將士們圍坐在篝火旁烤著海魚,有人忍不住小聲抱怨:“將軍,咱們都南下這么久了,別說黃金了,連個人影都沒見到,殿下說的那些,該不會是假的吧?”
這話一出,立刻引發了共鳴。
“是啊,當初說美洲遍地黃金,還有能畝產千斤的糧食,現在看來,除了動物多,啥也沒有啊!”
“難不成胖殿下是個大忽悠,為了讓咱們來探索,故意夸大其詞?”
議論聲越來越大,原本高漲的士氣,漸漸變得低落起來。
李景隆與徐增壽坐在一旁,聽著將士們的議論,臉色都有些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