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困惑與無奈。
說實話,連他們自己也開始動搖——朱高熾向來穩重,從不信口開河,可眼前的現實,卻與他的描述相去甚遠。
難道真的是朱高熾判斷失誤?還是他們探索的范圍太小,沒能觸及美洲的核心區域?
“都安靜些!”徐增壽站起身,沉聲道,“胖殿下做事向來有分寸,絕不會憑空捏造。咱們才探索了這么點地方,怎么能斷定沒有黃金和土著?說不定再往南走一段,就能有發現了!”
李景隆也跟著開口,語氣堅定:“大家別忘了,咱們出海的目的,是為了給大明找到救命的糧食。就算暫時找不到黃金,也要把高產作物帶回去。”
“現在這地方還太冷,不適合人類長期居住,土著肯定生活在更南邊、更溫暖的地方。咱們繼續南下,只要堅持下去,一定能有收獲!”
雖然心中仍有疑慮,但見兩位將軍態度堅決,將士們也不再多說什么。第二天一早,船隊再次起航,繼續沿著海岸線向南航行。
接下來的日子里,船隊沿著海岸線持續南下,眼前的景象日漸鮮活:岸邊殘存的積雪徹底消融,化作溪流匯入大海,原本光禿禿的山巖旁冒出了鮮嫩的綠草;森林中的植被悄然更迭,耐寒的針葉林逐漸被闊葉樹取代,橡樹、楓樹的枝葉舒展,層層疊疊的綠意間,掛滿了紅彤彤的野蘋果、紫瑩瑩的漿果,引得海鳥成群盤旋;海風也褪去了刺骨的寒意,帶著濕潤的水汽拂過甲板,氣候變得溫暖宜人,將士們終于可以卸下厚重的衣甲,露出了輕松的神色。
航行十余日后,船隊駛入后世溫哥華所在的海域。
受阿拉斯加暖流的滋養,這里的氣候與北部截然不同——即便此時已近深秋,氣溫依舊維持在零度以上,寒冬臘月時也極少跌破冰點,濕潤的空氣里混雜著草木與海水的清香,讓人仿佛置身于江南的暮春。
放眼望去,海面被暖流滋養得格外澄澈,水下的礁石與游動的魚群清晰可見;沿岸則河網縱橫,數十條大小河流如同銀色的絲帶,從內陸的群山間蜿蜒而出,相互交織、貫通,在入海口處形成了一片廣袤無垠的濕地。
濕地之上,蘆葦叢生,水鳥起落,偶爾還能看到麋鹿踏水而過,留下串串蹄印;濕地周邊,茂密的森林如同綠色的海洋,高大的道格拉斯冷杉、西部紅柏直沖云霄,部分樹干粗壯得需數人合抱,枝葉遮天蔽日,即便在行駛的戰船上,也能清晰望見這片林海的壯闊。
“這里氣候適宜,水源充足,還有這么多野果和獵物,定有土著在此生活!”李景隆站在船首,望著眼前的景象,語氣篤定。
徐增壽也點頭附和:“沒錯,比起北邊的苦寒之地,這里更適合人類定居,咱們得仔細探查一番。”
二人商議后,決定尋找一處合適的海灣停靠,既便于船只休整,也能以此為據點,向周邊展開探索。
船隊繼續航行半日,終于發現一處天然海灣:海灣入口狹窄,兩側是陡峭的巖石崖壁,能有效抵御外海的風浪;灣內水域開闊平緩,水深適中,足以容納所有戰船停泊;岸邊是一片平緩的沙灘,沙灘后方與濕地、森林相連,便于登陸探索。
“就這里了!”李景隆當即下令,“船隊入灣拋錨,各船做好休整準備!”
戰船依次駛入海灣,錨鏈沉入海底,濺起圈圈漣漪。李景隆與徐增壽登上甲板,望著這片鐘靈毓秀的海灣,心中生出幾分感慨。
徐增壽提議:“這處海灣地理位置重要,日后若大明在此建立據點,定能成為南下探索的關鍵樞紐,該給它起個名字才是。”
李景隆沉吟片刻,想起故鄉金陵(南京)——那里曾是大明的都城,承載著無數開國記憶,也是眾多勛貴子弟的故土。
“不如就叫‘金陵灣’吧,”他說道,“既寄托對故土的思念,也讓這片海外之地,染上大明的印記。”
徐增壽聞,眼中一亮。
“好名字!金陵乃龍興之地,以此命名,寓意著大明的旗幟將在此扎根!”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