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在如今的華夏東岸共和國,呢絨的銷量真的越來越好了。
在早些年的時候,因為出口的需要及人民收入還不夠高,大部分東岸國民日常穿用的都是棉布,輔以數量較少的其他種類布匹。這種情形持續了很多年,并且因為東岸棉紡織產業的逐步興盛而達到巔峰:在那個棉布熱銷各地的年代,就連在各處出賣勞動力的非國民勞務工們,都穿上了棉布衣服,至少也是棉麻混紡的衣物,由此可見棉布在東岸的興盛。
不過,隨著巴特哥尼亞開發的逐步深入,綿羊數量的保有量逐年增加,毛紡織業也慢慢開始了發展。從私人織戶和小作坊,到國家投資的大型工廠,呢絨制造業在巴特哥尼亞的幾個港口城市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并很快就成為了當地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受到了多方面的呵護與支持。
毫無疑問,呢絨的價格是遠遠超過棉布的,價差甚至能有好幾倍之多,說起來其實不怎么親民。不過,東岸到底是原材料產地,紡織技術也強,生產呢絨的成本自然會比歐洲低上那么不少。再加上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收入也水漲船高,這以往有些昂貴的呢絨價格在現在看來也不是那么高不可攀了。呢絨,漸漸已經成了東岸國民的又一新寵,尤其是那些出外打仗發了大財的小軍官、小生意還算過得去的商人以及收入不低的工程師們,都開始選擇購買呢絨來做衣服穿,以彰顯自己身份的與眾不同。
而這些所謂的“有錢小資產階級”對呢絨的追捧,自然也慢慢傳導到了數量龐大的中產階級身上,進而也影響到了他們的消費觀念。在這些人看來,質地不錯、價格偏高的呢絨,其“逼格”顯然要比廉價的棉布高上太多了,更適合他們的身份。要知道,以他們一年近百元的各類收入,做幾身呢絨衣服自然是不成問題的,這又不是窗簾或桌布,費不了太多的料。
而在東岸,什么商品只要中產階級這個大群體也開始大量消費了,那么就一定會在東岸獲得快速的發展。這不,看到呢絨制品在東岸及部分海外殖民地的熱銷,諸多資本快速涌入到了巴塔哥尼亞,四處收購羊毛,開辦紡織企業,生產各色呢絨,整個產業搞得欣欣向榮,一派大發展的模樣。
今年已經是1684年了,但呢絨行業火爆依然,絲毫不見任何衰退的跡象。也正因為如此,巴塔哥尼亞臺地區兩個地區行署,在穩固既有牧區、羊群的情況下,都在尋覓新的草場,打算將羊群規模繼續擴大。在他們眼里,綿羊就是利潤,價格不斷上漲的羊毛就不說了,就連羊皮、羊奶、羊肉都能賣錢,尤其是后者,若說東岸最大的牛肉來源是潘帕平原的話,那么最主要的羊肉來源很顯然就是巴塔哥尼亞臺地了。
中央政府的有些部門也注意到了這個情況。在多種因素的促使下,他們“善解人意”地調高了往巴塔哥尼亞的移民數量,將額度從每年六千人增加到了九千人,并以項目投資的名義往這里增加了不少財政上的補貼,以最大可能促進毛紡織業的發展。
他們當然有底氣這么做。因為在今年年中的最新一次全國人口統計估算中,華夏東岸共和國的總人口數量已經達到了563.9萬人的歷史高位。在這之中,出生在東岸本土的二代、三代國民總數加起來已經突破了317萬人,占到了全國人口數量的多數;來自遠東中國的明人數量(少量山丹人、蒙古人、朝鮮人或日本人也被歸入此類)也超過了170萬人,占人口比重的三成;白人國民數量總計大概占到了人口總數13.5%的樣子,主要來源是非國民勞務工、多年來采購的女奴以及流亡的奧斯曼帝國軍人、官員及其家屬,主動移民至東岸的白人數量較少。
除此之外,還有總數依然高達26萬人之多的非國民勞務工群體,其中白人數量無疑最多,其次是黑人,再次是印第安人,至于其他人種則少得可憐,不值一提。這些非國民勞務工,如今已經成了東岸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法分割,無法擺脫,東岸國民們對其雖然較為討厭,但也不得不適應其存在,忍受其在宗教信仰、生活習慣、文化飲食等方面的不同——這些年,東岸國內一些“圣母派”甚至提議給那些在東岸工作了七年之久,勞苦功高的黑人勞務工以入籍的權利,不過因為此舉太過“駭人聽聞”而被駁斥了,大部分人都不同意膚色過深的人種有入籍的權利,因為之前少數幾個取得東岸國籍的黑人其后代仍然是黑人,完全看不出混血的效果,讓眾人都心有戚戚焉。
而說到這里也不得不提一下宗教問題。隨著流亡至東岸的奧斯曼帝國官員、士兵越來越多,再加上一些****也駕船前來貿易,如今的東岸在裝聾作啞多年后,終于勉強承認了****教不是邪教,而是東岸認可的合法宗教。不過與天主教相比,****教獲得優待相當之少,他們只被允許在商業城市青島港修建“不超過兩座”清真寺,且費用需要自己籌集,型制也有嚴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