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的東岸大草原還是非常寒冷的。
鐵嶺特鋼附屬的機械加工分廠內,已經榮升分廠廠長的前法蘭西鐵匠皮埃爾正盯著幾臺“打鐵工-2”型液壓機,此時這些機器的工作臺內正各自固定了一根8磅火炮的炮管,赤紅的炮管在液體產生的強大壓力下不斷緊固,鋼鐵內部的晶體結構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因此其強度和韌性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經過“打鐵工-2”型液壓機加工過的8磅炮,其壽命遠較于一般的火炮要強,能承受的膛壓也更高,換之,它能比一般火炮加裝更多的火藥,這射程和威力自然而然地也就上去了。而更關鍵的是,生產這樣的一門火炮,東岸人耗時極短,從冶煉、鑄造、加工、淬火、回火、打磨再到運輸出廠,一般也就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比起舊大陸那是要短上不少。
而如果說生產周期短是一個優勢的話,那么極低的廢品率大概就更能令舊大陸鑄炮工匠們抓狂了,尤其在大口徑火炮上其優勢更加明顯,這無疑也意味著極低的成本。那么好了,更大的射程、更高的壽命、更低的成本以及較短的生產時間,這些加在一起可就是了不得的優勢了。可以這么說,要不是現在重商主義思想盛行,阻礙自由貿易的壁壘甚多的話,在東岸火炮的競爭下,歐洲那些鑄炮工場們應該都已經破產了,因為根本沒法比。
相信等到公稱壓力更大(200噸)的“打鐵工-3型”水壓機定型生產后,12磅甚至更大口徑的長身管火炮開始低成本批量生產,歐洲人與東岸之間的差距還要更大——當然了,現在歐洲人也在努力追趕,比如他們就隱約聽說東岸人之所以能夠獲得液態鋼水,似乎和一種名為石墨的材料有關,這從他們每年從舊大陸進口大量這種材料就能看得出來(有心人結合下情報、傳聞和一些信息,不難猜測)。
但如何使用石墨獲得液態鋼水,歐洲的各大冶鐵工坊主們卻不甚了了,其中有人想到了石墨坩堝這個方向,但他們試驗下來發現,坩堝內的鐵水溫度卻始終在上升到一定程度后便不再上升了。這一定是哪方面出了問題!有聰明人想到了可能需要改進熔煉室的設計,以提高整體環境的溫度,但這卻不是一時半會能完成的工作了,不過目前他們很顯然已經走在了正確的路上,在德意志、瑞典和英格蘭一些工坊內,就已經有人在思考著這么做了。
不過,或許當這些歐洲人費盡千辛萬苦地取得了一些突破后,東岸人卻又在其他方面取得了更大的進步,再度將他們一騎絕塵地甩在身后,大踏步地攀上了更高一級的科技樹,比如眼前堪稱鎮國神器的“打鐵工”系列液壓機便是了。
加工完這批火炮后,皮埃爾負責的這個白班生產便結束了,剩下的活計由胡老三負責的中班來完成。他們的生產任務是將這批白天加工的火炮炮管進行回火處理,然后新加工一批金屬工具,這是要出口至聯合省的,多用于造船等企業生產所需。
皮埃爾知道這批所謂的金屬工具,其實就是鋸子、刨子等各種木工器具的胚料而已,只不過型制比較大,多用于造船企業切割、加工木材。荷蘭人生怕戰爭期間遭到封鎖,這類物資轉運不暢,再加上東岸人生產的這類商品確實經久耐用、質量上佳,因此便一口氣進口了很多拉回國內,哪怕一時用不著也不打緊,反正是以防萬一嘛——當然根據后世的戰爭進程來看,荷蘭人真的是有些過于小心了,他們這次在護航上面做得比上次要出色一些,雖然仍有大量商船被英國人俘虜、擊沉或者被迫返航,但成功突破封鎖線回到聯合省的商船數量要更多,因此這批器具他們多半是用不上了,只是他們現在卻沒法預知后事罷了。
由于最近新進了一批工人——多是鐵嶺特鋼廠辦職業學校的學生——機器數量也增加了三分之一以上,皮埃爾對此有些不放心,因此決定在下班前再到各個車間巡視一番,看看這些年輕的新工人的工作狀況,是不是真如他們學校老師推薦過來時說得那樣出色。
他最先去的是三車間,這是鐵嶺機械加工分廠新設立的一個車間,新工人也基本都扎堆于此,目前主要是使用相對簡單的舊式機器及六臺“打鐵工-1”型液壓機,加工一些基本的零部件,比如各種機器上的鋼軸、連桿等玩意兒。
皮埃爾仔細看去,只見這些人都或坐或站在機器前,對經液壓機鍛壓好的零件毛坯進行著再加工。車間里一時間機器轟鳴聲四起,鐵屑飛濺,每個人都很專心,都很認真,不斷拿著零部件進行比劃,接著拿尺子進行測量(只可惜沒有游標卡尺或螺旋測微器,當然他們目前也不需要做到這么高的加工精度),然后再進行加工,如此反復下來,一件鋼軸或連桿才算大功告成。不過細心的皮埃爾仍注意到,車間角落里依然堆著大量的廢品,這似乎顯示了他們加工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的紕漏,浪費了不少材料,這無疑意味著成本。
“到底是年輕人,雖然在廠辦學校里也不是沒有機會進行實習(學校有少數教學用的機器),但這些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依然顯得太過稚嫩了。他們如今需要的是大量的練習和時間的沉淀,只有這樣其技術生產能力才會逐漸趕上來,然后向老工人們看齊。”皮埃爾心里默默想著。工業化從來沒有一蹴而就的好事,從來都是枯燥、漫長和痛苦的,產業工人的隊伍也不是那么好培養的——尤其是這些極為講究經驗的機械加工行業——要不然就不會有被稱為鎮廠之寶的x級工人的說法了,熟練的產業工人隊伍培養,任重道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