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他們想起,在雄州城中還有一根救命稻草,那就是遼國天錫皇帝耶律淳派來的和談使臣王介儒。
既然在戰場上打不過,那就談唄!
遼使王介儒是跟著宋使馬擴一起,在白溝驛之戰前回到雄州城的。
在出使雄州城的途中,王介儒也曾帶著馬擴先后拜見了軍中大將蕭干與耶律大石。
那時兩軍尚未交戰,蕭干與耶律大石在責備宋國背盟的無義之舉時,也向馬擴表達了希望恢復兩國結盟之誼,罷戰休兵的意圖。
所以,遼軍統帥蕭干與耶律大石是知曉王介儒正在雄州城中的。
童貫可以通過遼國使臣王介儒向遼軍轉達善意,以免遼軍攻城。
宋軍敗退入雄州時,人叫馬嘶,滿城都鬧哄哄的,自然也驚動了驛館里的遼使王介儒。
王介儒便向陪同自己的馬擴詢問,城中這些兵從何而來,是否是從白溝驛前線撤退回來的。
馬擴怎好說宋軍敗退,他就欺瞞王介儒說,城中新來的這些軍隊,是朝廷從陜西六路新調集過來的援兵。
馬擴在竭盡全力維護大宋朝廷的顏面,可是王介儒卻是將信將疑。
宋軍的援軍如此喧鬧,軍紀竟然如此之差么?
城中喧鬧了半日,讓王介儒察覺到了一絲異常。
次日,大宋河北、河東宣撫使童貫竟然就派遣了幾個幕僚拿著金玉茶器等禮物到驛館來見王介儒,對王介儒噓寒問暖,關懷備至。
前幾日剛到雄州城時,宣撫司衙門里的人在遼使王介儒面前何等神氣,面對王介儒的據理力爭,太尉童貫也只是冷冷地表示大宋必須收回燕京城。
如今宋軍打了敗仗,在童貫的授意下,趙良嗣、馬擴等人都來見王介儒,表示童太尉仔細斟酌了他的進,深為認同,還是想維持兩國之間的傳統友誼,避免兩國大戰,禍及百姓。
趙良嗣又對王介儒說,童太尉已經將前線的情況和大遼和平的誠意上報了朝廷,希望朝廷還是遵守原來的澶淵之盟,與遼國保持世代交好。只是文書往來耗費時日,未得到朝廷的回復前,太尉也不好退兵。
為了避免宋遼兩軍發生誤會,趙良嗣請王介儒給遼軍主將蕭干與耶律大石去信,說明童太尉有誠意促成兩國恢復舊誼,請蕭大王與大石林牙少安毋躁,避免兩軍刀兵相向,大傷和氣。ъiqiku.
王介儒也不是蠢笨之人,宋人前倨后恭,已經讓他心頭明白,定然是蕭大王與大石林牙在戰場上獲勝,宋軍吃了遼軍的苦頭,方才愿意重新回到談判桌上。
兩國之間,終究要憑借實力說話呀!
王介儒雖知其中有詐,但促成兩國之間的和平,也是皇帝耶律淳安排他出使的目的。因此王介儒還是按照趙良嗣等人的請求,給遼軍寫了一封信,表示宋軍不希望兩國沖突擴大。
童貫拿到王介儒的信,立即派人送出城去,交給了圍困雄州城的遼軍主帥蕭干與耶律大石。.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