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白溝驛撤軍雄州的這一場戰役,宋軍傷亡慘重,沿途幾十里死尸堆積橫陳不計其數,乃至莫州、霸州境內都隨處可見宋軍的尸首倒臥在路邊原野上。
十萬大軍的糧草、輜重、兵刃甲胄也都丟在了路上,被遼軍全部繳獲。
更讓太尉童貫和麾下西軍羞愧難當的是,蕭干與耶律大石利用繳獲的糧草輜重,竟然就在雄州城外扎下了營盤,擺出一副要攻打雄州,生擒宋軍最高統帥童貫的姿態。
天光大亮后,耶律大石就派遣了一隊嗓門大的軍士來到雄州城下辱罵宋軍背信棄義,要太尉童貫、都統制種師道等人獻城投降,割讓土地,以此向遼國賠禮道歉。
蕭干與耶律大石之所以如此強勢,并非真的要殺入宋國攻城掠地,而是要趁著時機于已有利,逼迫太尉童貫與自己重新簽訂和平協議。
遼國燕京如今是被北方的金軍與南方的宋軍包圍,處于腹背受敵的困境。
縱然宋軍戰力不強,遼軍也沒有余力攻占宋國的土地。因為遼軍最大的敵人乃是北方的金軍,燕京遼軍的實力無法支撐兩線作戰。sm.Ъiqiku.Πet
打怕宋軍,穩住宋國,全力以赴抵抗金軍,才是蕭干與耶律大石的真實戰略布局。
然而,十萬大軍被殺得分崩離析,如今城中只有一兩萬敗兵的太尉童貫和他的幕僚們卻是揣摩不透遼軍真意。
見識了遼軍強大戰力的太尉童貫再不敢與遼軍正面交鋒。
哪怕城外遼軍的辱罵聲讓楊可世等悍將暴跳如雷,童貫也嚴禁他們再領兵出戰。
被困在雄州城中,擔心遼軍攻城的太尉童貫和宣撫司衙門的幕僚們,此刻突然好羨慕朝廷任命的河東、河北宣撫副使蔡攸。
蔡攸是宰相蔡京的兒子,是道君皇帝身邊新得寵的重臣,道君皇帝有意將他培養成將來的宰輔大臣。
此番大軍伐遼,道君皇帝任命寵信的蔡攸為河東、河北宣撫副使,在軍中擔任監軍之職,實際上是要平衡太尉童貫的權柄。
可是蔡攸是個從未上過陣的文人,哪里敢像童太尉這樣親臨前線指揮大軍。
蔡攸磨磨蹭蹭地從東京汴梁城走到北京大名府后,就留在了妹夫梁中書那里,美其名曰為大軍主持后勤保障,再不肯北上邊關。
如今整個宣撫司衙門被遼軍包圍在雄州,只有蔡攸那廝好命,還在北京大名府里夜夜笙歌,風流快活。
蔡攸那廝當官當得這么灑脫,不僅是因為他是權傾朝野的宰相蔡京的兒子,更是因為他風流成性,與道君皇帝趙佶是性情志趣相投的好友。
蔡攸之所以出任這個職位,是因為道君皇帝認為此次伐遼十拿九穩,就任命他為河東、河北宣撫副使,讓他隨軍去燕地撿軍功。
蔡攸進宮面見道君皇帝時,皇帝問他收復燕地后需要甚么賞賜。蔡攸那廝竟然色膽包天,用手指著正在服侍道君皇帝的兩個妃子,說得勝之后希望皇帝將這兩個美人賞賜給他。筆趣庫
道君皇帝趙佶聽了蔡攸之,竟然不怒反喜,欣然答應了蔡攸的要求。
由此可見,這君臣二人是如何的荒唐,但也表明了道君皇帝趙佶與蔡攸是多么的臭味相投,惺惺相惜。
宣撫副使背景深、靠山強,可以在后方抱著美人參戰,雄州城里的宣撫司衙門里,太尉童貫和他的幕僚們卻只能想辦法自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