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歌我父親生前每次喝酒,都會用這種調子哼。”她聲音發緊,“可他早就死了,死在邊境線上。而且我從來沒跟任何人提起過這件事。”
空氣瞬間凝固。
兩人對視著,一種無法喻的寒意順著脊椎爬升。
這不是巧合。
這不是靈感。
這是某種超越個體經驗的滲透——陸知微的夢,正在穿透時間、死亡與沉默的壁壘,觸碰到那些本該被掩埋的記憶。
與此同時,網絡世界早已炸開。
程墨的萬字長文《一場集體記憶的復蘇:從
他系統梳理了劇中人物與現實原型的對應關系:失蹤教師林婉如,其家庭背景與1978年某地支教女教師完全吻合;礦難幸存者老周的口音,竟與三十年前某礦區方專家錄音一致。
“我們不是在追劇。”程墨寫道,“我們是在見證一場跨越時空的招魂儀式。陸知微不是編劇,他是媒介——一個能接收人類集體創傷頻率的活體天線。”
評論區徹底失控。
“我們不是觀眾是見證者”話題閱讀量破十億,無數人曬出老照片、家書、墓碑銘文,試圖與劇中細節對照。
有人甚至找到了當年參與救援卻被封口的退伍軍人,老人看著屏幕泣不成聲:“那不是演的那是我們親手埋的人。”
杜姐在劇組群里轉發了一條留,附只有短短一句:“林婉如燒名單那天,我阿婆也哭了整夜,她說‘有人替我們說了真話’。”
這條消息被頂上熱搜榜首。
而在喧囂之外,陸知微的私人終端再次彈出一條新消息。
發件人:葉舟
內容:
“《雪落長安道》的立項書我已經遞到金獅評審團。他們問:你是怎么知道‘她’的存在?”
陸知微盯著那句話,久久未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