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晚晴眼眶紅了。
她終于明白,為什么他的劇本總帶著一種不屬于這個世界的沉重感。
那不是技巧,是靈魂的烙印。
與此同時,遠在南方的程墨正反復觀看《白夜之下》的終章。
作為國內最具鋒芒的獨立影評人,他曾公開質疑這部“低成本網劇”是否過度煽情、邏輯失衡。
但在看到刷屏。
許多人開始自發整理劇中細節與現實事件的對應關系。
甚至有心理學教授提出假設:是否存在一種“群體性清醒夢”,讓某些敏感個體能接收到散落在時空中的“情感殘響”?
而在評論區底部,一條不起眼的私信悄然抵達陸知微的郵箱:
葉舟:
“如果你愿意拍電影,我想做你的監制。不為票房,只為讓更多人聽見這些不該被埋葬的聲音。”
葉舟,金獅獎得主,華語影壇公認的作者型導演。
十年未曾參與商業項目,如今卻主動伸手。
這封信,意味著行業最高殿堂的大門,已向他敞開。
當晚,陸知微做了個短暫的夢。
他站在一間破舊的小學教室里,黑板上寫著歪歪扭扭的歌詞:“山高路遠,風吹不斷”
十幾個孩子圍著他,齊聲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