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剪輯室只剩一盞臺燈亮著,冷白的光打在蘇晚晴的臉龐上,像一層薄霜。
她盯著屏幕,手指懸在鍵盤上方,遲遲沒有按下播放鍵。
第四集已經上線了。
但數據死了。
《夜鶯行動》的播放量斷崖式下跌,用戶流失率突破七成,評論區被舉報和差評淹沒。
平臺發布公告:暫停更新,接受全面史實審查。
措辭前所未有的嚴厲——“虛構可容,造假不容”。
趙莉雯坐在空蕩的辦公室里,電腦屏幕還停留在未提交的整改報告頁面。
她本想刪掉所有項目文件,徹底切割關系。
可就在清理素材庫時,一個標注為“口述歷史·補錄”的視頻縮略圖閃過——那是開拍前臨時加錄的一段采訪,一位自稱是“被捕地下黨員之子”的老人講述父親最后的日子。
她點開,原本只是想確認是否涉及敏感內容,卻越聽越不對勁。
“那天是1943年臘月初八,巡捕房從后巷破門而入。我父親藏在閣樓夾層,他們用煙熏,整整三個小時。”
趙莉雯瞳孔驟縮。
這個時間、地點、手段和《孤島1943》第三幕中許昭陽被捕的情節,一字不差。
她猛地調出檔案數據庫,手指顫抖地輸入關鍵詞。
公安博物館公開卷宗顯示:1943年1月16日(農歷臘月初八),確有黨的聯絡員在虹口某民居被捕,供述記錄提及“煙熏逼供三小時”。
完全吻合。
她又翻到《夜鶯行動》原始劇本草稿,發現這段“口述”竟被原封不動寫進了背景設定,作為“真實事件改編”的佐證。
當時所有人都以為這是難得的一手資料,感動于出品方對歷史的尊重。
可現在她明白了。
這不是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