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府鎮監軍杜勛翻了個白眼,嘴上不知嘀咕了句什么。
旁邊站著的王樸,臉上則露出非常羨慕的神情。
王斗接了圣旨,李邦華繼續宣讀,召紀君嬌上來,卻見紀君嬌來了,她目不斜視,臉上充滿凜然正氣,與平日所見形象大不相同,只是她媚骨天生,一舉一動還是帶了股說不出的嬌媚味道。
眾人皆不敢多看,李邦華也是心下暗道:“紅顏禍水,天家不納嬌媚女子入宮,此政大善。”
他板著臉宣讀:“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今有王紀氏賢良淑德,貞婉慧敏,特奉正一品淑德夫人,欽此。”
紀君嬌臉上無喜無怒,嬌聲道:“妾身多謝皇上,萬歲萬萬歲。”
她接了圣旨就走了,紀世維又驚又喜看著她的背影,鐘正顯與謝一科臉色不好看,余者各人心思各異,只有王斗站在旁邊,臉上仍帶著淡淡的笑容。
朱之馮與衛景瑗板著臉,朝廷這是鬧那般,雖永寧侯視紀君嬌如妻,但在他們這些士大夫看來,紀氏仍然是妾,華夏幾千年來,哪有策封妾室的?禮部諸公上哪去了?真是胡鬧!
李邦華內心也暗暗搖頭,快速跳過此節,宣讀對韓朝的圣旨,他也很注意觀察韓朝的神情,見這個永寧侯心腹大將神情平淡,似乎對自己成為一鎮之主不以為意,不由失望。
他這次攜帶的圣旨頗多,一一宣讀封賞,宣到王樸后,卻見這位伯爵笑嘻嘻道:“多謝萬
歲爺。”
他接了自己一百兩賞銀,下去后,對身旁人等高聲道:“一百兩銀子,真是好多錢啊,看,還是上好的金花銀。”
衛景瑗等人神情尷尬,李邦華臉板得更緊,朝廷這事確實做得不地道。
終于,圣旨一一宣讀完畢,當兩手空空時,李邦華有些茫然,似乎,一切都沒有改變。
……
相待欽差大臣的儀式頗多,該如何迎,該如何站,接旨時該注意什么,之后該如何款待欽差等等,都有一套一套的儀程,不過李邦華只是順帶的欽差,當王斗等人接旨完畢后,他便成為了安北都護府副都護。
除了親近隨員,隨行那些代表朝廷器重的護送太監,錦衣衛等,歇息數日,便該回轉京師,王斗特別讓民政部批了些錢,讓這些人吃好喝好,回去后也每人贈送些儀金。
依他們身份地位,分別為六十六個銀圓,八十八個銀圓,一百八十八個銀圓不等,讓這些人又驚又喜,全腔的怨恨一掃而空,皆滿口稱頌永寧侯的仁義,大方。
欽差宣旨完只是下午未時,按理說李邦華該去沐浴更衣,等著晚上的接風宴席,然他卻顧不上歇息,先以下官禮一板一眼見過大都護王斗,然后他這個監軍帶著欽差余威,似乎現在就要在大堂上訓話。
……
外間又星星點點的雪花飄撒下來,似乎整個宣府鎮城,都籠罩在迷茫的混沌之中,寒意頗濃,然李邦華心中火熱,絲毫感覺不到寒冷,只以銳利的雙目,掃視堂內各人。
王斗高居主位虎皮大椅之上,獨自一人,附視周邊,李邦華自己則坐在主座側旁首位,副都護嘛,在都護府中僅次于王斗的存在,排在幕府各官將之前。
然后客座首位,是定興伯王樸,他是伯爵,身份之尊,比起左都御史李邦華還貴,而且他算客人,所以坐在客座第一位。
下面是宣大總督紀世維,宣府巡撫朱之馮,大同巡撫衛景瑗,宣府鎮監軍杜勛人等,敬陪座位,一樣作為客人存在,不過先前被封為順義王的俄木布,現在不居于堂內。
現在安北都護府劃分,宣府鎮的軍政防務,算是歸于都護府下,然后余者各方又歸于宣府巡撫,宣府監軍,宣大總督等,與原來大明邊鎮的文武職事差不多。
只是王斗軍政太厲害了,將原來各官的民政都扯去。
但理論上,宣府巡撫與監軍,不屬于王斗的管轄部下。
靖邊軍各將,幕府各員,也是依位而坐,李邦華很仔細打量這些人。
他們整體給人感覺很好,特別在配上靖邊衣服飾情況下。然仔細分析來,這些人其實不算出眾,很多人更只是庸庸碌碌之材罷了,相比朝廷大賢云集,差了十萬八千里,然為何?
他有觀報紙,現在王斗治下,劃分了軍政部、民政部、監察部、還有王斗直轄的中軍部四部。
幾部中,韓朝、溫方亮給人印象不錯,鐘顯才看起來也頗為文靜,頭戴三山帽,腳踏氈毛靴,系斗篷穿曳撒衣,嘴角帶著淺笑,相比高史銀之輩,算是順眼的。
余者……
軍伍之輩,暫時不提,然觀民政部,張貴是可以屯田積糧的樣子?
鐘榮原本身份是一小吏,鐘正顯、田昌國皆盡猥瑣之輩,那葉惜之同樣一小吏。或許王斗麾下文人中,唯有原儒學學正符名啟身份會高些,然他也一樣不入流。
只是這些人匯合起來,竟連巡撫朱之馮朱公也斗不過他們,原因何在?
還有,這些人在大明身份,仍然是攢典、司吏,現在卻與自己平起平坐,他們是幾品,自己是幾品?
強忍不悅,李邦華緩緩站起來。
王斗有趣的看著他。
朱之馮與衛景瑗一振,李公要出手了。
靖邊軍各人互視一眼,看這老頭要做什么。
卻見李邦華先對王斗深施一禮,剛直的臉上滿是端正神情,他高聲道:“下官一路行來,但見宣鎮百姓安居樂業,無賊寇之禍,無饑寒之苦,此皆永寧侯之功也,下官在此代宣鎮萬民謝過!”
王斗笑了笑:“李副都護客氣了!”
高史銀目瞪口呆地看了身旁鐘顯才一眼,這老頭剛才說什么?
嗤的一聲冷笑,卻是客座上王樸發出。
就見他端著茶盞,笑嘻嘻道:“馬不知臉長,你代宣鎮萬民謝過?宣鎮萬民,愿意讓你代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