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王斗大規模招募安北都護府吏員消息傳來,卻在這些家族中引起紛議,一些人仍然堅持與王斗勢不兩立,斷然拒絕家族中人參與王斗勢力,但也有部分人認為王斗大勢已成,派遣一些家族人等參與,未必不可。
他們還引用自己不明白的,但王斗說過的話:“世間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認為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王斗勢高,大可順水推舟,才是維持家族利益良態,意氣之爭,只是取禍之道罷了。
激烈的爭吵下,各家只得聚在一起商議。
“張公,還需您老拿個章程出來。”
一間華貴的大廳之內,他們黑壓壓聚著,竊竊商議。
那曾經在鎮城出現的蒼老聲音道:“哼,王賊果是狼子野心。其謀者大啊……不過為家族富貴前程著想。讓一些子弟去報考吏員,又未嘗不可?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嘛,這點上,遼東祖家就曾做得很好。”
下方各人。都佩服地看著這個老者。在鎮城時。他們就深刻知道此老對王斗的恨意,甚至愿意靜待時機,五年十年的等下去。一直等到機會來臨那一天。
現在卻毫不猶豫,讓家族子弟參與進去,果然是有謀有斷之人,家族,就需要這樣的人物。
但一人猶豫道:“只是報考吏員,最后需過什么政……對,政審一關,怕家族子弟,最后被刷下來。”
那蒼老的聲音道:“無妨,廣撒網吧,總有魚兒捕撈上來……”
最后幾家終于商定,讓
一部分家族子弟去報考,不各家別樣目的,便是各家族開枝散葉,這多年下來,族內貧寒子弟也不少,若能考中吏員,也算有個謀生之道。
畢竟朝廷雖然經常斷糧斷餉,但還未聽過王斗治下吏員有斷過月糧的,再加上什么功勛值獎勵,就更讓人心動了。
不過到時如何報考,還要仔細推敲一番。
因為他們分析,進入王斗各部系統內,一旦選定,最后只能沿著這條路一直走下去了,便如民事學院,什么工科,農科,商科等等,已經越分越細。
隔行如隔山,報考哪一部,哪一科,必須慎重決斷。
……
初十日這天后,隨著消息的越傳越開,似乎整個山西都騷動起來。
特別報紙傳到各處,不單是山西,甚至余者省份的士人百姓,都頗有心動者,這當然以王斗治下屯堡,最為積極,陸續有人打點行裝,準備參加吏員考核。
除此外,報紙上面關于移民墾殖的消息,也非常吸引人目光。
按上面說的,漠南屯墾,將分為數種形式。
一種是商屯,便如明中期朝廷做的那樣,鼓勵與保障商屯。
開中法時,九邊也曾經商屯大興,史載山西很多富商大賈“自出財力,自招游民,自墾邊地,自藝菽粟,自筑敦臺,自立保聚”,形成一個個村落,商屯興盛時,邊地盡墾,塞下粟米充溢露積,饒于中土。
邊塞糧米多時,甚至到了斗粟值銀三分的地步,延綏、遼東、寧夏、晉北三關,普遍都是每兩銀可買米五石,一般也是一兩白銀可買四、五石米,邊地糧食市場相當繁榮。
但因為葉淇變法,認為從前米貴銀賤故征米,現在銀貴米賤該征銀,廢除開中法,施行折銀稅制,雖一時國家獲利不少,每年增銀一百多萬兩,卻也盡毀商屯之根基,為眼前小利招日后大患,實是政府沒信用之舉,鼠目寸光。
商屯,實為國之大助,王斗自然不會放棄,對他來說,糧食越多越好,不說眼下大明處處缺糧,便是糧食中國人都吃不完了,不是有外國嗎?掌握著糧食,就掌握了命脈。
然后就是民屯了,這里分為幾種,一種是有財力購買土地者。
如宣府鎮很多漢籍,或山西各處的富裕士紳商人,若一家五口人,在繳納購買土地費后,可擁有總數不超過一百五十畝或以下草場田畝,許可部分拋荒,并居住耕種滿五年時,便可永遠獲得此土地所有權。
在價格上,一般是漢籍最優惠,或許好幾畝地才一兩銀子,且居住并耕種滿三年,就可永遠獲得此土地所有權。
當然,若財力不足者,可幾家合起來購買,當中的產權糾紛,民政部已設有專門部門管理。
針對更窮的流民類百姓,專以都護府收羅,建立大型農場似的屯堡,供給口糧,集體勞作,內出眾者成為漢籍后可分配土地,便若王斗現在的屯堡制,在王斗計劃中,也是屯墾主力。
不過這些計劃其實還是緩不濟急,想要糧食大豐,不知要到哪一日,為加快糧食生產,早日獲取所需的糧食資本,王斗會暫時設立軍屯,以靖邊軍將士屯種。
報紙上宣布的屯墾計劃公布后,引起無數人的興趣,民間坊中,沸沸揚揚只是在議論此事。(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