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中旬,原本以為要逼向開封的李闖聯軍卻在太康停了下來,不但如此,他們一部分軍隊還回師汝寧府,攻打甚急。
開封城內外大亂,汝陽城內有崇王朱由嬖諛冢跛冢羰鞘藎諶似渥鍔醮蟆
此時督師丁啟睿領四鎮援兵方到許州,慢吞吞的,還沒趕到開封。
不過消息傳到時,他們反離汝陽城最近,在丁啟睿責令開封將官援救時,保定總督楊文岳、河南巡撫高名衡百般推脫,他們暗示丁啟睿,救援汝寧府,應該近的去救,而不是遠的跑去。
丁啟睿沒辦法,只得與左良玉、楊德政、方國安等人商議,此時武人跋扈,左良玉等更難以指揮,他們都覺不應回返汝寧,免得中了賊人奸計。
丁啟睿書生出身,沒什么軍事才能,處事更為優柔寡斷,一時覺麾下說得有道理,一時又覺親藩重地,不可不救。
這樣左搖右擺的十余日,一直到了七月初,因汝寧府軍情非常緊急,才定下決心,率軍往救。
他麾下當然平賊鎮戰力最強,不過左良玉桀驁不馴不說,麾下更是軍紀極壞,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方國安也是反復無常之輩,屬于那種油滑之人,不見兔子不撒鷹。
楊德政人稱有謀略,當年全國大練兵,就是他的提議,他上書朝廷,認為流賊之所以難平,是因為他們出沒無常,流動不居。要想滅賊,關鍵在于加強地方武裝。
他建議地方實行“裁練”,府,裁去通判,設練備一職,品級相當于守備,州裁去判官,縣裁主簿,皆設練總一職,品級相當于把總。
練備、練總。都隸屬于知府、知州、知縣。專門負責訓練鄉兵,職責便是捍衛鄉土,不得調往他處。
數額上,每府練鄉兵一千、州七百、縣五百。
他的上書。得到朝廷的欣賞。特別當時楊嗣昌的欣賞。提議先在畿輔、山東、河南、山西實行,然后推廣到其他地方,楊德政更因此由副總兵升遷為總兵官。
然此議實行效果很差。各地方無非虛報一個練兵數字,然后借“練餉”之名拼命搜括,給本已危急的國勢添上一把火,總體之,楊德政屬于紙上談兵之輩,看不到實際情況。
而且他們中原腹地官將,馬步不多,機動力很差,經常跟在流寇后面吃灰,作戰主力更為家丁,個個都非常珍惜,回兵往救后,看似與流賊打得難解難分,其實都是打和戰。
或砍些流民百姓腦袋,就急報大捷,吵著要軍功賞銀。
楊德政、方國安更被流賊伏擊了數次,麾下兵馬散去不少,不過一路他們也收降了不少脅裹之流民饑兵,搞到最后,營中聚的不知是兵或是賊。
又因軍紀變得更壞,糧草供應,也時斷時續,所以大部分時候,他們都靠搶掠獲得軍糧,賊也搶,兵也搶,加上散亂的潰兵,流寇到處流竄,沿途遭受兵災,賊災的百姓欲哭無淚。
楊德政、方國安等雖報大捷連連,其實沒有取得什么大的戰果,流賊仍然攻打汝寧府甚急。
楊德政更又在西平慘遭伏擊一次,這次楊德政極慘,麾下只余百十騎逃脫,就算日后收羅潰兵,也沒收回多少,只得收集一些流民充為營兵。
左良玉倒在上蔡大敗伏擊的數萬流賊,雖然他們馬兵大多跑了,不過打敗這么多步卒,也足以讓他得意自豪了,而且他獲得降兵數萬,聲勢更張,使得丁啟睿更依為器重。
汝寧府戰情解圍,丁啟睿麾下數鎮損兵折將,只成全了一個左良玉。
藩王無憂,麾下大捷,丁啟睿得意洋洋,不過眼前局勢,流賊戰略,丁啟睿也覺迷霧重重,摸之不透,大股流賊南下不久,又聞報有數十萬賊騎逼向歸德,甚至是徐州。
歸德為江淮要沖,東面的徐州,更離漕運不遠,而且從歸德,徐州渡過黃河北上,直接就進入山東,北直隸地界,不容有失,丁啟睿大驚之下,急令保定總督楊文岳、河南巡撫高名衡等救援。
此時他身在汝寧府,距離頗遠,麾下又與流賊連場大戰,將士疲憊不堪,自然理直氣壯,只令開封附近的官將救援,更不說,開封附近,還有曹變蛟、王廷臣、虎大威等強軍。
……
“宣府鎮軍事觀察團”到達開封時,上下都對這個觀察團充滿好奇,該團大使,便是擁有左校尉勛階的贊畫溫士彥。
靖邊軍參謀司以溫方亮為大使,韓朝、鐘顯才、鐘調陽、高史銀、孫三杰、李光衡、趙u等為副使,下有作
戰科、軍研科、軍教等諸科,溫士彥,便是隸屬參謀司軍研科下,此時更是一科的主事。
溫士彥屬于有城府,又風度翩翩,擅長交游的人物,文者,與河南巡撫高名衡,保定總督楊文岳等,都可以從容應對,宴游玩樂,武者,與總兵陳永福,虎大威等,也可以款款而談。
一時成為開封城風云人物,很多人對他的學識與風度心折不已,爭先結以為榮,甚至有人私下嘆息,感其明珠暗投,甘為武人賣命,沒的埋沒自己名聲。
靖邊軍的贊畫參謀,都頗有儒將風采,氣質上不用說,很多人將溫士彥誤以為文人出身,就可以理解。
溫士彥也不點破自己原武人身份,只是笑著說,永寧侯有大才,能為之效命,是吾之福份,再,他現在也不算武人,而是勛貴,身份尊榮,凌駕文武之上,值得效力。
私下里,曹變蛟、王廷臣、虎大威都有拜訪觀察團,對當前戰事。團內眾贊畫分析后,認為流賊勢大,行蹤詭異,不該被他們牽著鼻子走,應該以靜制動,以逸待勞,看準時機,直搗黃龍。
只是,他們在開封只有觀察權,不說決策權。連建議權都沒有。城內眾官員看似客氣,然彼此吟風弄月,指點山河可以,一談具體軍略。皆左顧而他。頗有敬而遠之的味道。
溫士彥的做法。是通過曹變蛟、王廷臣二人影響方略決策。
二者與王斗親善,也對彼軍中參謀制度頗為看好,再其他們是伯爵。身份尊貴,位在丁啟睿、楊文岳、高名衡等人之上,就算軍事上他們受丁啟睿等節制,仍然擁有很大的話語權。
開封的大軍,不前往汝寧府,就是他們影響的結果,當然,這個決策,也附合此時開封官將的利益。
不過流賊大軍逼向歸德府后,朝廷坐不住了,楊文岳、高名衡等人也坐不住了,歸德與徐州的重要,明眼人都看得出,朝廷也決對不許漕運被斷,甚或流賊涌入山東與北直隸地界。
就算曹變蛟、王廷臣壓住楊文岳人等,然崇禎帝親自下旨,他們卻不得不聽,況乎“以逸待勞,看準時機,直搗黃龍”這個策略,也有實際困難在內。
眼下李自成聯合了羅汝才,孫可望,革、左五營等部,眾號七十萬,馬兵近十萬,就算{去虛頭,兵馬仍然浩大,直搗黃龍,有那么好搗嗎?畢竟現在流賊的戰斗力,不比初興的時候了。
七月的時候,李闖軍隊在歸德府一帶肆虐,就算府城高深,一時難以攻下,然周邊睢州、寧陵、鹿邑、柘城、永城等地,卻先后攻陷,闖軍滾滾馬隊,甚至直奔徐州。
與歸德府一樣,這些地帶,同樣黃河水患頻繁,百姓苦不堪,隨便數百馬隊到達,都可以脅裹出上萬饑民,他們攻掠攻城,在闖軍大部還未到達,就事先攻下了一些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