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浩隨口說道:
“關于清創邊界的判斷,不能只靠眼睛。”
丁浩的聲音很平穩,仿佛在陳述一個再簡單不過的事實。
“在肉眼判斷的基礎上,還需要結合組織的彈性和出血情況。”
“什么意思?”
李炎東立刻追問,眼神里充滿了專注。
“健康的肌肉組織,即便有炎性水腫,用手術刀的刀背或者組織鉗輕輕按壓,依然能感覺到一定的彈性回饋。”
“而徹底壞死的組織,是僵硬或者糜爛的,按下去就是一種病理性的凹陷,沒有任何彈性。”丁浩解釋道。
錢學東在一旁聽得茅塞頓開,一拍大腿!
對啊!
他怎么就沒想到?!
這是一個極其簡單,卻又極其有效的方法!
他們平時做清創,要么靠經驗,要么靠觀察顏色,
哪里會想到用器械去試探組織的彈性!
就這么一個不起眼的小技巧,
瞬間就將模糊的經驗判斷,提升到了一個可以量化的精準操作層面!
“那出血情況呢?這又怎么說?”
李炎東顯然對這個答案并不完全滿足,繼續問道。
“更簡單。”
丁浩的回答依舊干脆利落:
“在切除的邊緣,用紗布輕輕刮擦,如果出現活躍的、鮮紅色的毛細血管滲血,證明這里的組織還有活性,血運良好,可以保留。”
“如果滲出的血液暗沉、稀薄,甚至沒有滲血,那就說明這里的微循環已經壞死,必須切除。”
此一出,李炎東的身體都微微震動了一下。
他渾濁的眼睛里,爆發出驚人的亮光!
天才!
這絕對是天才般的想法!
用彈性和滲血這兩個最直觀的生理指標,來作為判斷組織活性的標準!
這個方法,簡單、實用、精準!
足以寫進外科清創手術的教科書里!
困擾了外科領域多年的清創難題,
竟然被這個年輕人用如此樸素的方法給解決了?!
錢學東在一旁已經徹底聽傻了。
他感覺自己的腦子像是被重錘狠狠地敲了一下,
過去十幾年積累起來的臨床經驗和醫學知識,
在丁浩這幾句輕描淡寫的話面前,顯得如此蒼白,如此不值一提!
他呆呆地看著丁浩,感覺自己像一個剛進臨床的實習生,在聆聽教授的教誨。
可這個“教授”,也太年輕了吧!
“好……好……說得好!”
李炎東激動得聲音都有些發顫,他甚至忘了自己身體的不適,向前又靠了一步。
“那血管結扎呢?那個滑動鎖死結!你是怎么想出來的?”
這個問題,才是他最關心的核心。
丁浩看了他一眼,沉吟了片刻,似乎在組織語。
“傳統的雙重結扎,雖然牢固,但它的應力點過于集中。”
“對于這種被嚴重感染、質地脆弱的血管壁來說,縫線就像一把刀,很容易在打結收緊的瞬間,造成二次切割和撕裂。”
“所以,我的思路,就是分散應力。”
“分散應力?”
李炎東咀嚼著這個詞,眼神越來越亮。
“對。”
丁浩點頭,繼續侃侃而談:
“我設計的這種結扎方式,它不是一個單純的‘點’-->>鎖死,
而是通過縫線自身的纏繞,形成一個環狀的‘面’來均勻地包裹血管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