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當然了,農民靠地討食,莊稼賣不出去,就沒錢,娃子們就上不起學。”
楊老栓從煙盒里掏出卷好的旱煙,遞向高昌海。
隨行的省委辦公廳主任溫德方剛要上前阻攔,被高昌海抬手制止。
他接過煙,掏出打火機點上,深吸一口。
“嚯,還是旱煙夠勁兒。”
楊老栓得意地笑了,“這位領導識貨。”
他伸手指向云霧繚繞的后山,“您瞧見那片山沒?老話說得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就算是最困難那幾年,咱村也沒有餓死過人,為啥?就因為咱們守著這座寶山。”
“雖說山路不好走,可山貨正經不少。春天有野山菌,夏天有山野菜,秋天的野栗子、山核桃……好東西多著呢!”
他抽了口煙,語氣變得無奈:“可路不通,有啥都白搭。”
高昌海皺眉:“不是有村路嗎?運到縣里、市里賣不行?”
楊老栓隔著煙霧搖了搖頭,“在咱們這邊,不算稀罕東西,去縣里也賣不上價。
去年有販子來村里收,您知道給多少錢嗎?”
見高昌海搖頭,他伸出一根手指,“價錢壓得比蘿卜還低,生生虧了一多半。”
高昌海若有所思地點點頭,目光仍停留在楊老栓臉上,等著他繼續往下說。
楊老栓見領導聽得認真,說得更起勁了:“再說咱地里種的菜,新鮮是新鮮,可經不起路上顛啊。
去年隔壁村有人試著往縣里送菜,等到了地方,一半都磕碰壞了,根本賣不上價。”
高昌海的眉頭微微蹙起,轉頭看向李小南:“李縣長,這些情況你都了解嗎?”
李小南連忙上前一步,神色認真:“高書記,這些我們都做過詳細調研。北山鄉確實物產豐富,特別是野生山貨和特色農產品,在市場上很有競爭力。
縣里已經做了規劃,準備打造‘廣南——北山珍品’品牌,但正如老叔公所說,交通是最大的瓶頸。”
她深吸口氣,“為了不讓農民的血汗賤賣,縣里準備舉全縣之力,連通高速連接線。
規劃中的省際通路,正好從大峪村后山經過,不僅能連接鄰省,還能把沿線十幾個村的資源都盤活。只是……”
“只是什么?”高昌海追問。
李小南表情無奈:“我們的方案報上去后,省里一直沒有回復。省交通廳那邊,認為我們這條高速連接線,不符合省里統一規劃,一直擱置著……”
楊老栓在一旁聽著,雖然聽不懂具體方案,但人老成精,他敏銳地察覺到,今天來的這位大領導,說不定真能解決‘路’的問題。
他搓了搓粗糙的手掌,語氣誠懇道:“領導啊,不是我們非要為難李縣長。咱們都知道,她是真心為老百姓辦事的好官,樁樁件件,我們都看在眼里。
可修路這事,真是咱農民的盼頭啊!”
他指著那片危房:“您看這些老房子,為啥沒錢修?不是咱們懶,是真掙不到錢啊!
要是路通了,地里種的,能賣出去,誰愿意住這種危房?”
高昌海靜靜聽著,并沒有立即表態。
但李小南能感覺到,高書記正在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從高書記來到海河省后的政策傾向,就能看出,他個人執政風格偏務實,除經濟發展外,最關注的就是民生領域。
今天親眼看見、親耳聽到農民的不易,她就不信,高書記心里會沒有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