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海聞,眉頭稍稍舒展,但目光依舊銳利:“哦?什么特殊情況,需要你這個一縣之長天天來蹲點?”
李小南張了張嘴:“這……說來話長。高書記,我見您這邊視察的也差不多了,要不然,我們邊走邊說。”
跟在一旁的韓國棟,震驚于李小南的膽大,好家伙,都敢給省委書記安排行程了。
出乎意料的是,高昌海只是淡淡看了李小南一眼,便微微點頭,邁步朝校外走去。
李小南趕忙跟上,建議道:“高書記、韓省長,前面正好要經過那片區域。具體情況,或許您親眼看看就了解了。”
高昌海深深看她一眼,雖沒說什么,但明顯也想知道,她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
一行人沿著坑洼的鄉路前行,道路兩旁的平房雖然陳舊,但還算結實。
走了約莫十幾分鐘,眼前出現一片開闊坡地。
幾間磚瓦房后面,零星散落著幾間低矮的土坯房。
其中一間尤為破敗,墻體裂開大縫,全靠木樁勉強支撐不倒,門窗破舊不堪,窗紙上還糊著發黃的報紙。打眼一看就知道,這是上個世紀的產物。
李小南停下腳步,聲音不大,卻字字清晰:“高書記,韓省長,這就是大峪村村民趙德柱家。
前段時間,連日的陰雨天,他家后墻塌了一半。
鄉里在第一時間,把他們一家安置到了臨時住處,但像這樣的土坯危房,光大峪村就還有不少。”
高利適時補充:“我們北山鄉,正在全鄉范圍內排查危房,可資金和資源實在有限,全部幫扶不現實,只能優先處理最緊急的。”
李小南接過話:“不患寡而患不均。這樣一來,不少村民有意見。我這陣子,天天往鄉里跑,也是在做群眾工作,就怕矛盾激化。”
她頓了頓,語氣沉重:“說到底,還是窮惹的禍。但凡村民們有點錢,誰不想蓋個‘北京平’,又結實又暖和。”
高昌海沒有說話,走到危房前,透過裂縫,看見了屋內陳設,破舊簡陋的家具,以及地面上,時刻準備接雨的盆盆罐罐。
他面色凝重,伸手摸了摸潮濕松垮的土墻。
“老鄉現在安置在哪兒?”高昌海的問道。
“暫時安排在村委會的老辦公房里。”李小南先是回了一句,隨即皺眉又道:“但那里條件也很簡陋,并非長久之計。
我們正在想辦法,一方面盡可能多的協調資金,另一方面,是要將村民的思想工作做好。”
這時,不遠處一位扛著鋤頭的村民經過,看見這邊站著一群人,猶豫了一下,還是走過來,打了聲招呼。
“李縣,您又來啦?”
這段時間,李小南常過來,大峪村村民鮮少有不認識她的。
起初大家還拘謹,接觸多了也就自然了,見她過來,都愿意上前說兩句。
那村民黝黑的臉上,露出微笑:“家里婆娘昨天還在念叨,說再看見您來,得喊您來家里吃頓飯。上次那塊新宅基地,多虧您幫著說話了。”
李小南趕忙介紹:“高書記,這是大裕村的楊成五。
成五,這是省里來的高書記。”
楊成五一聽是省里大領導,頓時有些手足無措,但還是忍不住說道:“領導,李縣長真是好官,真心實意為咱老百姓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