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達臨安府后,盧璘哪都沒去,徑直去了柳府別院。
在柳府別院靜養心神一晚,將狀態調整到了最佳。
翌日,天色剛蒙蒙亮。
盧璘迎著晨光,動身前往城北。
童試的最后一場,院試,其地點便設在圣院分院。
圣院之外,早已是人頭攢動。
上百名衙役手持水火棍,面色嚴肅地維持著秩序,將考生與圍觀的家屬隔開。
考生們則按照各自的籍貫,排成了一條條長龍,靜靜等候著入場前的檢查。
這一次的檢查與甄別,比府試時還要慎重。
點名官手中的名冊上,不僅有考生的籍貫、年歲、三代履歷,更有對其面貌特征的詳細描述。
這些信息,全都經過了為考生作保的廩生親自畫押,幾乎杜絕了任何舞弊作偽的可能。
盧璘排在隊伍中,不急不躁,順利通過了檢查和甄別。
走進考場后,在引路衙役的帶領下,找到了自己的號舍。
“乙四十二。”
號舍不大,僅能容納一人一桌一椅。
很快,便有專人送來了筆、墨、紙、硯等一應考試用具。
盧璘將所有物品一一布置妥當,隨后便閉上雙眼,靜坐養神,耐心等待著考試正式開始。
院試共考三場。
。”
“考官出此題,未免也太刁鉆了些。”
不少考生當場就白了臉,抓著頭發,不知從何下筆。
盧璘抬起頭,看著半空中的那行字,波瀾不驚。
這題看似繁復,實則是在考驗考生對儒家核心義理的整體把握。
其深意,是想讓考生深入闡述“義”“禮”、“孫”、“信”這四者之間層層遞進、互為表里的內在聯系。
同時,也是在批判那些將四者割裂開來,甚至曲解其本意的常見誤讀。
想明白了考官的用意,一篇策論的骨架,已在盧璘的腦海中逐漸成型。
他垂下眼簾,開始不緊不慢地研墨。
待到墨汁濃稠如漆,破題的思路也已徹底清晰。
盧璘提起筆,飽蘸濃墨。
筆尖懸于紙上,片刻停頓后,果斷落下。
“君子之立身,無非一道四維:義主其本,禮導其行,孫養其德,信固其成。譬如筑室,義猶棟梁,禮乃規矩,孫若覆瓦,信則垣墉。四者缺一,則傾覆立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