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局動蕩,從未如此真切地與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看懂聯系,方能處變不驚。”
這種解讀方式,如同在讀者眼前推開了一扇全新的窗戶!
觀塘的工廠區,幾個正在午休、因《亞洲日報》第一版的豪門前聞而議論紛紛的車間組長,看到這經濟時評版,先是疑惑,繼而驚訝:“阿強!快睇!
泰國有事,點解會關我地碗白飯事?”
“嘖!甘樣一講,好有道理喔!
我樓下間米鋪老板娘成日同泰國商進貨,真系漲咗價佢肯定加價啊!真系會食貴米!”
“仲有鋪頭生意哦!
如果大家貴咗幾毫紙買米,少食次下午茶,成叔檔牛雜就真系慘咯!”
他們發現,原來那些報紙上枯燥難懂的經濟術語、國家大事,竟與自己荷包的厚薄、餐桌的豐儉如此緊密相連。
中環一家證券公司的經理室內,一位資深分析師拿著這份報紙,對著幾個下屬,手指敲著桌面:“妙!妙啊!
這切入點!
這聯動分析!
我們整天盯著宏觀數據、公司財報,反倒忽略了最基礎、最直接的需求傳導鏈條。
米價、消費力、資本流動…雖然粗了些,邏輯鏈條卻是清晰無比!
把復雜的政治經濟事件拉回到民生這個基本面來解釋,讓人瞬間理解其影響!
這位撰稿人視角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