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你看此人行文,辭藻華麗,氣勢洶洶,但通篇只講困難,不提方案。
其背后,要么是虛張聲勢,想騙朝廷的軍費;要么,便是他本人也束手無策。
對這種人,不可信,更不可用。
當派御史,前去核查!”
他又會拿起戶部的預算冊。
“殿下,這筆錢,是給將作監修繕宮殿的,非急務,可削。
這筆錢,是給功勛老臣的賞賜,乃陛下親許,一文不能動,此為收買人心。
而這筆,看似不起眼,是給格物總院的,卻是萬萬動不得的,此乃大唐的未來!”
他手把手地,教李治如何從字里行間,分辨忠奸。
如何從枯燥的數字背后,看清利益的糾葛。
如何平衡朝中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集團,和以李績為首的軍方勢力。
如何安撫那些對新政不滿的舊派文官。
秦源將自己從后世學來的政治智慧,和在這個時代摸爬滾滾打總結出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傾囊相授。
他教的,不再是具體的“格物之學”。
而是真正的,治國平天下,駕馭一個龐大帝國的—帝王之術。
李治,也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成長著。
他的眼神,從最初的迷茫,變得越來越堅定。
批閱奏折的手,也越來越沉穩。
大唐的權力核心,就在這間小小的書房里,以一種沒有流血,沒有動蕩的方式,進行著平穩的交接。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
并非所有人都樂于看到這一幕。
吳王李恪,李世民的第三子。
這位素有賢名,又因其母是隋煬帝之女,血統高貴,一直被許多朝臣寄予厚望的皇子,開始變得活躍起來。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