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源要的,不僅僅是一座空城。
他要的是人心。
為了讓這份人心變得更加堅定。
秦源又做了一件事。
他在平壤城外,選擇了一個最早投降的村莊。
將那里建設成了一個“樣板村”。
他把在遼東城和安市城,推行的所有民政措施,都用在了這個村子里。
他用繳獲的物資,為村民們修建了干凈整潔的磚石房屋。
他派格物院的學員,指導他們修建了,可以灌溉數百畝良田的水利設施。
他將最新式的農具,免費的發放給了每一戶村民。
他甚至還為村里的孩子們,建了一所小小的學堂。
然后,他通過報紙向平壤城內,發出了邀請。
邀請城中的軍民,派出代表出城,來這個“樣板村”參觀。
平壤的守將,本想拒絕。
但城內洶涌的民意,讓他不得不答應。
當那些面黃肌瘦,眼神麻木的平壤代表們,走進這座“樣板村”的時候。
他們被眼前的景象,徹底的震撼了。
他們看到這里的村民,臉上洋溢著,他們許久未見的笑容。
這里的田地里,莊稼長勢喜人。
他們看到這里的學堂里,傳出了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
這是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安穩,和幸福。
這對那些在圍城之中,朝不保夕的平壤軍民們,造成了最致命的心理沖擊。
他們抵抗的意志,在這一刻徹底的瓦解了。
平壤城內,暗流涌動。
那些早就對戰爭,感到絕望的新興官員和商人們,開始秘密的串聯起來。
而那些,還想維護自己統治的守舊貴族們,則感到了末日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