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從禮部的角度看,政治權威是重要的一方面,主要體現在君權神授……”
“停!”
崇禎揉了額頭,臉色一陣的變幻,心緒似乎在極速運轉著。
君權神授簡直就是扯淡,就是皇帝的新衣,就是皇帝和大臣們在相互演戲而已。
君權神授是怎么出現且流傳下來的?起源在于司馬遷。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商、周朝先祖的起源:玄鳥生商,帝嚳的妃子簡狄吞下玄鳥產的蛋,生下商朝先祖;帝嚳的另一位妃子姜嫄在曠野中踩到巨人腳印生下周朝先祖;
這些肯定不是司馬遷編的,而是帝王們為了證明自已是被上天選中,故而制造這種謠,逐漸流傳下來成為民間傳說,然后被司馬遷記錄了下來。
有了這種開頭之后,歷朝歷代的皇帝就開始了各種神異之處。
《漢書外戚傳》記載劉邦妃子薄姬夢見龍趴在胸口,然后懷上漢文帝劉恒;
直到漢武帝劉徹登基后,這個事兒徹底的開始的變了味了。
漢武帝登基之時,實權掌握在祖母竇太后和母親王太后手中,無法親自決斷,其次則是面臨諸侯王的叛亂和匈奴的侵擾等問題,局勢是相當的混亂。
稍有不慎,他這個皇帝就可能會被廢掉。
一直到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竇太后去世,漢武帝才正式掌權、親政。
面對著內憂外患,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提出了‘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和‘大一統‘’的觀點。
君權神授的觀點一出,將皇權源頭從武力爭奪轉變成了天命授予,使得諸侯國的叛亂成了逆天的行為。
于是漢武帝有了正大光明平亂的理由。
而大一統的理論則是通過天人感應來完成的,神化皇帝,說皇帝是天之子,地位至高無上,而又說皇帝施政失當會招致天災,需要下罪已詔,又限制皇權。
于是,在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淮南王謀反案中,武帝以此理論清洗諸侯勢力,徹底的完成了中央集權。
在這個過程中,董仲舒將儒家倫理的三綱五常與陰陽家學說結合,提出了‘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春氣愛,秋氣嚴,夏氣樂,冬氣哀”對應仁、義、禮、智’等。
于是儒家學說從民間升級到了天道代人,在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而后董仲舒又提出了太學制和察舉制,太學制可以讓儒生當官,而察舉制則是讓儒生獲得了解釋異象的權利,繼而影響政策。
兩者結合,完美的實現了以儒制君,表面強化皇權,實則要求皇帝‘法天而行’,必須遵循儒家規范。
董仲舒提出這個三大理論到底是出于公心還是出于私心,或者說是自已提出的,還是和漢武帝一起商議的,或者說漢武帝向政治的妥協,都不得而知了。
但不可否認的是為中央集權提供理論支撐,一直延續到了現在,政治得以長久維持。
從君權神授開始,后代的皇帝出生若是沒有什么異象,那都不好意思說自已是皇帝。
劉禪出生前母親甘夫人夢見仰吞北斗,所以取名‘阿斗’。
然后神光照世的有劉宋開國皇帝劉裕、孝武帝劉駿、南梁高宗蕭統等等十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