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朱樉、朱棡分道后,燕王朱棣率領一萬三千名精銳將士、三千余名工匠與水手,乘著船隊沿美洲西海岸向南航行。
相較于金山角的平原與平原谷的沃土,朱棣更看重松江灣的戰略價值——按照周千戶的描述,這里不僅是天然良港,更是守護金陵灣的南部屏障。
航行五日,當海岸線出現一道弧形海灣時,瞭望士兵高聲稟報:“殿下!前方便是松江灣!”
朱棣登上旗艦船樓,舉目遠眺——海灣入口狹窄,兩側山體陡峭,能有效阻擋外海風浪;灣內海面開闊平靜,水深足夠停靠千石大船;海灣東側是大片濕地,水草豐茂,成群的水鳥在水面起落;西側則是連綿的森林,高大的樹木直插云霄,顯然是造船所需的優質木材。
“好一處兵家與民生兼備的寶地!”朱棣眼中閃過精光,這里比他預想的更適合發展——濕地可發展漁產,解決糧食補給;森林能提供造船木材,壯大水師;海灣的地理優勢,既能保障自身安全,又能監控南部海域動向,完全符合他“攻防兼備”的規劃。
船隊停靠后,朱棣立刻下達命令:“朱能!你率五千將士搭建防御工事,在海灣入口兩側修建炮臺,防止外敵突襲;丘福!你帶領工匠砍伐木材,在岸邊搭建造船廠與工坊,優先打造漁船與巡邏戰船;其余將士協助水手修繕碼頭,確保后續物資運輸暢通!”
朱能與丘福皆是朱棣麾下心腹將領,接到命令后立刻行動。
將士們手持斧鋸進入森林,砍伐的木材源源不斷地運往岸邊;工匠們則在濕地邊緣搭建臨時漁棚,嘗試用大明的漁網捕撈海魚;炮臺的基石也迅速在海灣入口處壘起,松江灣的建設在朱棣的統籌下,有條不紊地推進。
與此同時,朱棣還組建了三支探索隊,每隊五十人,分別向松江灣南北兩側與內陸進發——一隊尋找子庚首領提及的“漁木部落”,一隊探查周邊是否存在其他土著部落,最后一隊則負責勘察森林中的礦產與可利用資源。
三日后,負責尋找漁木部落的探索隊尚未返回,朱能卻急匆匆地來到朱棣的臨時營帳:“殿下!漁木部落的首領帶著十幾名隨從,親自到營寨外求見,說要主動歸順咱們!”
“主動歸順?”朱棣微微一愣,他本以為需像李景隆那般逐步建立信任,或直接動用武力,卻沒想到漁木部落竟如此主動。
他當即整理衣甲,隨朱能前往營寨門口。
營寨外,十幾名身著漁皮衣、手持魚骨長矛的土著正恭敬地站立著,為首的中年漢子身材高大,皮膚黝黑,臉上帶著敬畏之色。
見到朱棣走來,中年漢子立刻上前,說道:“我是漁木部落首領,叫阿木。我們……愿意歸順大明,歸順殿下!”
在水師將士的翻譯下,雙方交流倒是沒什么問題。
朱棣請阿木進入營帳,待雙方落座,便問道:“阿木首領,咱們此前從未接觸,為何你會主動選擇歸順?”
阿木聞,眼中露出驚嘆之色,激動地比劃著:“我們部落住在海邊,前幾日看到殿下的‘海上巨獸’(指明軍戰船),比咱們部落最大的漁船大十倍,像移動的城池一樣!我們知道,這樣的船,整個部落一輩子都造不出來。殿下的部落,一定很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