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朱樉分別后,晉王朱棡率領麾下一萬兩千名將士、四千余名農戶與工匠,沿著金陵灣以東的河道向平原谷進發。
船隊沿著河道行駛三日,每日都穿梭在遮天蔽日的闊葉林里,兩岸的樹木枝繁葉茂,幾乎將天空都遮蔽住,只有零星的陽光透過樹葉縫隙灑在水面上。
直到第三日午后,船隊終于駛出了林地范圍,眼前的景象豁然開朗——一片遼闊的平原順著河岸向東西兩側綿延開去,一眼望不到邊際,連遠處的地平線都被綠色的植被覆蓋;腳下的土壤黝黑松軟,用鋤頭輕輕一挖便能帶出濕潤的泥土,指尖還能觸碰到未完全腐爛的落葉與草根,肥力肉眼可見;河道在平原中央蜿蜒流淌,河面寬闊平緩,不僅能引水灌溉兩岸的土地,還能停靠小型船只,方便運輸糧食與農具。
這片土地沒有任何人工開墾的痕跡,只有零星的野花與低矮的灌木生長在田壟之間,無需清理過多雜物就能直接耕種;更難得的是,平原地勢平坦,沒有高低起伏的土坡,無論是用牛拉犁還是人工翻地都極為省力,完全符合周千戶口中“最適合開墾農田”的描述,簡直是為種植糧食量身打造的寶地。谷。
“果然是塊寶地!”朱棡翻身下馬,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指尖能清晰感受到土壤的肥力,眼中滿是欣喜。
他此行的核心任務便是打造大明在美洲的“糧倉”,而平原谷的條件,遠比他預想的還要優越——河道貫穿平原,灌溉便利;周邊無高大山脈阻擋,光照充足;更重要的是,這片土地從未被大規模開墾,幾乎無需改良就能直接耕種。
“傳本王命令!”朱棡站起身,語氣堅定,“將士們分兩隊,一隊負責搭建營寨與防御工事,一隊協助農戶開墾荒地;工匠們立刻搭建鐵匠鋪與谷倉,優先打造鋤頭、犁鏵等農具!”
命令下達后,部眾迅速行動起來。
農戶們帶著從大明帶來的土豆、玉米、水稻種子,沿著河道劃定田壟,開始翻土播種;工匠們則在平原邊緣的緩坡上搭建工坊,鐵錘敲打鐵器的聲音與農戶們的號子聲交織在一起,一派繁忙景象。
與此同時,朱棡也沒忘記子庚首領提及的“禾田部落”。
他召來曾跟隨水師與殷商部落打交道的參軍李默,叮囑道:“禾田部落擅長耕種,是咱們開發平原谷的關鍵助力。你選幾名精通土著語的士兵,帶上綢緞、布匹與少量農具,先去部落附近試探接觸,切記不可急躁,要循序漸進,像水師對待殷商部落那樣,先建立信任。”
李默領命后,帶著隨從朝著平原谷東側的山林出發。
兩日后,他帶回了消息——禾田部落就居住在山林邊緣的村落里,族人多以耕種為生,性情溫和,見到明軍攜帶的農具時,眼中滿是好奇,雖未立刻接納,卻也沒有表現出敵意,還邀請他們品嘗了部落種植的玉米。
“有戲!”朱棡聽到“玉米”二字,心中更有把握。
他知道,禾田部落雖懂耕種,卻因農具簡陋、缺乏良種,收成微薄,時常面臨饑饉——部落族人用的多是打磨粗糙的石犁、木鋤,翻地時又慢又淺,還容易損壞;種植的糧種也是世代相傳的老品種,耐旱耐澇性差,遇到天氣稍有異常,便會大幅減產。
每年秋收后,除去留種的糧食,剩下的根本不夠全族過冬,寒冬臘月里,常有老人孩子因缺糧凍餓受苦,有時甚至要靠采摘野果、挖掘野菜才能勉強撐到開春。
而他從大明帶來的土豆、玉米不僅產量高,還耐旱耐貧瘠,只需少量土地就能收獲足夠的糧食;鐵質農具更是比石制工具鋒利數倍,能大幅節省翻地耕種的時間與人力。
朱棡心里清楚,對禾田部落來說,“吃飽肚子”是最迫切的需求,若是能拿出這些更優質的糧種與農具,再放下姿態釋放善意,不主動挑起沖突,用互市、幫扶的方式慢慢拉近關系,定能戳中他們的要害,徹底打動部落族人,讓他們心甘情愿地與大明合作。
接下來的半個月里,朱棡一邊指揮平原谷的建設,一邊讓李默定期與禾田部落接觸——今日送去一把鋒利的鐵犁,明日帶去一袋高產的土豆種子,偶爾還會讓農戶示范更高效的耕種技巧。
禾田部落的族人漸漸放下戒備,有時會主動帶著自家種植的玉米、南瓜來到明軍營地,換取他們需要的物資,雙方的關系越來越近。
見時機成熟,朱棡決定親自登門拜訪。
他挑選了十名精銳將士作為隨從,攜帶了兩匹綢緞、五十斤大米、十壇大明美酒與一套完整的鐵質農具,朝著禾田部落的村落而去。
剛到村落入口,便看到禾田部落的首領——一位身材微胖、面容和善的中年漢子,正帶著數十名族人等候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