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王了解完金陵灣及封地的基本情況后,并未急于前往各自的駐地。
朱樉看著灣內尚未完善的碼頭,率先開口:“金陵灣是咱們在美洲的橋頭堡,若是根基不穩,后續封地的物資運輸、人員往來都會受影響,甚至哪天遇到變故,連個退路都沒有。不如咱們先合力把這里建好,再分赴封地不遲。”
朱棡與朱棣當即贊同——他們都清楚,金陵灣的重要性遠超各自封地,只有這里穩固了,后續的開發才能順利推進。
接下來的兩三個月里,三王傾盡船隊帶來的物資與人力,全力投入金陵灣的建設。
朱樉擅長統籌調度,便負責規劃房屋布局與物資分配,將帶來的水泥、木材按需求分發給各施工隊伍,還親自指導工匠搭建糧倉與軍械庫,確保物資儲存安全;朱棡精通農事與工坊事務,一方面組織士兵開墾周邊荒地,試種土豆、玉米等糧種,另一方面帶領工匠搭建鐵匠鋪、木匠鋪,打造鋤頭、犁鏵等農具與修繕船只的工具;朱棣則專注于防御與海防,他親自勘察金陵灣周邊地形,在海灣入口兩側修建炮臺,安排士兵日夜巡邏,同時加固碼頭堤壩,確保大型船隊能安全停靠。
在三王的齊心協力下,金陵灣以不可思議的速度飛速發展。
原本空曠的岸邊,一座座水泥房屋拔地而起,整齊排列成街區,不僅有士兵的營房、官員的府邸,還有供工匠與民夫居住的民居;港口碼頭被拓寬加固,增設了十余座棧橋,能同時停靠五艘千石大船,搬運貨物的士兵與民夫往來穿梭,井然有序;周邊開墾出的農田里,土豆幼苗長勢喜人,鐵匠鋪傳出的打鐵聲與碼頭的號子聲交織在一起,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此時的金陵灣,無論是規模還是設施,都絲毫不輸第一個據點大明灣。
負責鎮守金陵灣的周千戶看在眼里,心中滿是感激。
眼見三王已將金陵灣建設得初具規模,且各自封地的準備工作也已就緒,他便決定設宴為三王踐行。
宴席設在新建的議事廳內,周千戶不僅備好了從大明帶來的酒水、臘肉,還特意從沿海捕撈了新鮮海魚,搭配當地野菜,擺了滿滿一桌。
更讓三王意外的是,周千戶還帶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殷商部落的子庚首領。
原來,子庚首領得知近期有大批明軍抵達金陵灣,還看到灣內大興土木——明軍不僅搭建了成片的水泥房屋,還在海灣入口修建炮臺,每天有無數士兵扛著工具開墾荒地、加固碼頭,連海面上來往的船只都比之前多了數倍,心中早已生出不安。
他清楚明軍的實力——之前偶然見到過明軍士兵手中的鐵器與火炮,知道部落的石斧、長矛根本不是對手,若是真的沖突起來,殷商部落恐怕連反抗的余地都沒有。
可他又不甘心看著家園被外人占據,畢竟這片土地是部落世代居住的地方,部落的漁獵場、耕種地都在這附近,一旦明軍要搶占土地,部落族人就只能遷往更偏遠的苦寒之地。
他糾結了好幾日,既不敢貿然帶著族人反抗,又怕拖延下去會錯失先機。
直到周千戶派人來邀請他參加宴席,他才意識到這是個打探虛實的好機會——借著赴宴的名義,既能近距離觀察明軍的動向,又能當面詢問大明的意圖,若是明軍真有惡意,也能提前做好準備;若是只是想和平相處,也能為部落爭取更多的生存空間。
于是他稍稍收拾了一番,帶著兩名親信隨從,忐忑地跟著使者前往金陵灣的議事廳,想弄清楚大明究竟想要干什么。
子庚首領身著獸皮長袍,帶著兩名隨從走進議事廳時,神色還有些拘謹。
可三王見到他,卻立刻熱情地起身迎接。
朱樉走上前,一把拉住子庚首領的手臂,笑著說道:“子庚首領能來,真是讓這宴席熱鬧不少!快請坐,嘗嘗咱們大明的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