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部落的篝火旁,吃著香甜的玉米餅,看著手中沉甸甸的種子,李景隆與徐增壽心中充滿了成就感。
他們知道,這一刻,他們不僅完成了尋找高產作物的使命,更開啟了大明與美洲土著交流的序幕。
從部落返回金陵灣時,夕陽已經西下。
李景隆與徐增壽站在甲板上,望著手中的種子,臉上滿是笑容。
“增壽,咱們終于沒白費功夫,”李景隆感慨道,“有了這些種子,大明的百姓就有救了!”
徐增壽點頭:“沒錯!接下來,咱們要多收集些種子,學習種植方法,然后盡快返回大明,把這個好消息告訴殿下!”
金陵灣的沙灘上,臨時營帳里燈火通明,將士們得知找到了高產作物,個個歡呼雀躍。
李景隆與徐增壽則開始規劃后續的行程:他們決定在金陵灣再停留一段時間,一方面繼續與土著交流,收集更多的作物種子,學習種植技術;另一方面,派人繪制詳細的地圖,記錄周邊的資源與地形,為日后大明在此建立據點做好準備。
接下來的時間里,雙方相處融洽。
這個時代的美洲土著,還未曾經歷過外來殖民者帶來的恐怖大屠殺,也未見識過人性的貪婪與殘暴,對陌生的外來者始終保持著淳樸的善意,愿意用平等的姿態接納不同的族群。
加之這段時間內,李景隆船隊與土著之間持續的“無聲交換”——船隊送去絲綢、鹽巴、鐵器等實用物資,土著回贈野果、獸肉、手工制品與作物種子,雙方雖語不通,卻通過一次次真誠的饋贈,傳遞著友好的信號,漸漸消除了最初的隔閡與警惕。
土著們不僅對船隊將士毫無敵意,還主動展現出超乎預期的熱情與包容:看到將士們在陌生的森林中探索,時常因枝葉茂密、路徑復雜而迷失方向,便會在遠處的樹梢上懸掛彩色羽毛編成的飾物,或是用石塊在地面擺出箭頭形狀,遠遠指引安全的路線,避免他們誤入沼澤或猛獸出沒的區域;察覺船隊停靠后頻繁派人尋找水源,便悄悄在淡水溪流的入海口處,用貝殼堆砌出醒目的小堆,還在岸邊放置掏空的竹筒,裝滿清澈的泉水,方便將士們直接取用;得知船隊一直在尋找可種植的作物種子后,更是格外用心——不僅特意從部落的田地里挑選出顆粒最飽滿、長勢最健壯的玉米、土豆、番薯種子作為回禮,還附上用樹皮纖維編織的小袋子,袋子上用炭筆簡單畫出作物的生長形態,暗示種植時的注意事項;甚至在看到將士們因長期航行,衣物破損嚴重時,主動送來用獸皮縫制的披風與草鞋,用最質樸的方式,表達著對遠方來客的善意與關懷。
這種純粹的善意,讓習慣了朝堂博弈與戰場廝殺的李景隆、徐增壽等人深受觸動,也讓雙方的信任迅速加深,為后續的直接會面與交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土著愿意主動邀請船隊前往部落,船隊也敢于放下戒備,帶著禮物登門拜訪,彼此都以開放的心態,對待這場跨越山海的初次相遇。
夜色漸深,海風輕輕吹拂著金陵灣的海面,戰船在月光下靜靜停泊。
李景隆與徐增壽站在岸邊,望著遠方的土著部落,心中充滿了憧憬與希望。
他們知道,在這片名為“金陵灣”的土地上,大明與美洲的故事才剛剛開始,而他們帶回的種子,將為大明的未來,播下希望的火種。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