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標大會正式開始前,朱高熾與朱雄英親自領著眾商人參觀鹽場。
一行人沿著堤壩緩緩前行,眼前的景象讓所有商人都驚呆了——綿延數十里的鹽田順著海岸線鋪開,田埂劃分出的蒸發池、結晶池整齊劃一,如同被精心裁剪過的綢緞;蒸發池里的海水在日光照射下,泛著細碎的粼粼波光,隨著水分蒸發,水面漸漸泛起一層薄鹽;結晶池底更是鋪著厚厚的雪白精鹽,顆粒均勻細膩,像冬日里未經踩踏的細雪,一眼望去晃得人睜不開眼。
更讓他們驚訝的是,鹽田周邊干干凈凈,沒有煮鹽時必然會有的滾滾黑煙,也沒有堆積如山、散發著腐味的柴火垛,連煮鹽用的大鐵鍋、柴火灶都不見蹤影。只有幾個工匠拿著工具,在引水道旁有條不紊地調整閥門,控制著海水流入各池的速度,偶爾有風吹過,帶來的只有海水的咸腥味,而非煮鹽時嗆人的煙火氣。
有商人忍不住湊近池邊細看,發現結晶池旁還鋪著細密的竹子席,精鹽落在上面,輕輕一刮就能收集起來,比煮鹽后費力刮鍋的工序簡單太多;還有人注意到,鹽田旁挖有排水溝,多余的海水順著溝渠排出,既不會浪費,也不會淹沒鹽田,整個流程井然有序,透著一股巧思。
“諸位請看,”朱高熾指著鹽田,笑著介紹,“這便是咱們的曬鹽法,不用燒柴火,全靠日光和風,一畝鹽田一天能出鹽兩百斤,成本比煮鹽低四成。”
“兩百斤?”江南來的鹽商沈莊忍不住驚呼,他在兩淮鹽場有自己的作坊,最好的煮鹽工匠一天也就能煮出五十斤鹽,這里的效率竟高出四倍!
旁邊的劉老三更是湊到結晶池邊,小心翼翼地捻起一點鹽,放在嘴里嘗了嘗,隨即眼睛一亮:“這鹽又白又細,比江南運來的精鹽還好!價錢肯定能賣得更高!”
朱高熾接著說:“咱們蘆臺鹽場年產鹽量能達到一百萬斤,這次招標,咱們按區域劃分經銷權,北平府、天津衛、山東德州等二十個區域,每個區域設一個總經銷商,負責當地的食鹽銷售。朝廷會定下明確的售價上限,既保證大家有三成以上的合理利潤,讓諸位能安心經營,也絕不會讓鹽價高到百姓難以承受,真正做到商、民、朝廷三方共贏。”
說到這里,他話鋒一轉,目光掃過在場所有商人,語氣中帶著幾分鄭重:“另外,有件大事要告知諸位——此次蘆臺鹽場的招標,并非特例,而是朝廷鹽場改制的開端。陛下已同意,從今往后,全國大部分官辦鹽場,都將逐步‘改煎為曬’,舍棄以往耗費柴火、成本高昂的煮鹽之法,全面推廣咱們蘆臺鹽場的曬鹽技術。待各地鹽場完成改制后,都會參照今日蘆臺的模式,對外公開招標,選拔區域總經銷商。”
這話一出,在場商人瞬間炸開了鍋,連之前沉穩的江南鹽商也忍不住交頭接耳。
朱高熾稍作停頓,等眾人情緒稍緩,繼續說道:“也就是說,未來幾年,不僅北直隸、山東的鹽場會開放競標,兩淮、兩浙等傳統鹽區的鹽場,也會打破以往的壟斷,讓所有守法經營的商賈,都有公平參與的機會。朝廷要的,是讓鹽業回歸正軌,既讓大家能靠著鹽業踏實賺錢,更要讓天下百姓都能吃上平價、優質的食鹽。”
他看著眼前神情激動的商人,補充道:“所以今日的招標,既是諸位搶占北方鹽業市場的機會,也是熟悉朝廷鹽業新規、積累經驗的契機。往后不管是北方商人想南下拓展,還是南方商人想北上布局,只要遵守朝廷規矩,都能在鹽業這門生意里,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話音剛落,商人堆里便炸開了鍋。
“按區域劃分?那豈不是每個地方只有一個總經銷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