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大寧衛還承擔著監視東北女真等蠻族的重任,防止他們與蒙古部落勾結,形成南北夾擊之勢。
而九邊長城防線,更像是大寧都司的后勤基地,為前線提供糧草、軍械支援。
正因為有第一道防線的存在,長城沿邊的壓力被大大減輕,草原騎兵長途奔襲、蹂躪九邊的情況才很少出現,北疆得以在較長時間內保持相對安穩。
結果朱老四為了酬謝兀良哈部落的“靖難之功”,竟將大寧這片戰略要地拱手送給蒙古人,后來又以“糧餉難繼”為由將開平衛內遷。
這兩步棋一走,等于親手拆毀了大明苦心經營的北疆第一道防線,原本作為前哨的大寧和開平徹底失守,九邊衛所被迫頂上,成了抵御蒙古的最前線。
大明的防御力量就此從長城以北全線撤退到長城以南,防線硬生生后退了數百里,從此徹底喪失了出塞作戰的主動權——想再像洪武年間那樣主動出擊草原,得先沖破蒙古人在大寧、開平一線的封鎖,難度陡增數倍。
而曾經作為第二道防線的九邊長城,如今直接暴露在草原蠻夷的兵鋒之下,成了他們南下劫掠的首要目標。
自此之后,九邊烽火常年迭起,蒙古騎兵動輒突破長城隘口,深入內地燒殺搶掠,宣府、大同、延綏等地屢遭蹂躪。
為了守住這道僅存的防線,大明不得不逐年增兵九邊,軍費開支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光是軍餉、軍械、城防修繕,每年就要耗去國庫大半收入。
到了中后期,九邊軍費成了一個恐怖的天文數字,甚至占到全國財政支出的七成以上,活活拖垮了大明的財政,成了王朝衰落的重要推手。
當年老朱千辛萬苦打下的防御優勢,被這幾步短視的操作毀于一旦,北疆從此無寧日,后世子孫只能在長城沿線疲于奔命,為這決策失誤付出了沉重代價。
一念至此,朱高熾更是氣得咬牙切齒。
朱老四這個混賬,還是流放海外的好!
即便放在大明,嶺北也是絕對不能舍棄的。
從地緣交通來看,中原想要抵達歐洲,傳統路徑只能是通過絲綢之路,翻越險峻的帕米爾高原,不僅路途艱險,還受地形限制,通行效率極低;但北方的情景截然不同,隨著緯度升高,地貌愈發平整開闊,嶺北所在的區域受北冰洋濕潤氣流影響,草原與戈壁相連,幾乎沒有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
這種地理特性意味著,騎兵從嶺北的杭愛山出發,可一路向西快速機動,直抵喀山汗國境內,全程僅三千多公里,甚至比東漢時從首都洛陽到西域喀什的距離還要近。
正因為如此,歷史上匈奴遠遁歐洲、蒙古西征歐洲,看似跨越萬里,實則依托北方平坦地形,機動難度與從嶺北調兵到杭州相差無幾——平坦的地勢讓大規模騎兵得以晝夜奔襲,補給線也更容易維持。
這也就意味著,任何掌控嶺北的勢力,既能以其為基地,右臂直插歐洲,又能憑借居高臨下的地理優勢,隨時南下攻略中原,進退皆具便利。
而對大明而,握住嶺北,便等于握住了日后進軍中亞的最佳跳板——從這里出發,無需翻越帕米爾高原的天險,就能沿著草原通道將影響力延伸至中亞腹地,無論是軍事威懾還是貿易拓展,都能事半功倍,這對大明構建更廣闊的地緣格局而,是不可替代的戰略支點。
這就是嶺北對大明的意義!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