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大部地區是招降的,朝廷兵馬控制了貴陽城,但地方上仍有許多土司陽奉陰違,不肯降順。或者某地亦有一些偽明殘兵,作惡多端,這些都需要調集大兵進剿,看樣子朝廷也不會調川軍進來了。”李難先繼續說道:“川軍的勢力這次膨脹得實在太快,已經到了朝廷容忍的極限了。”
“我聽聞鄖陽府的賀道寧主動請纓前往貴州剿匪,這事有下文了嗎?”陳明又問道。
“沒下文,多半是被否了。你也別多問我,我確實不知道。”李難先苦笑著說道:“我不過是一商人,平日里雖然結交了一些達官貴人,但人家也不可能什么事都和我說,都告訴我,我所知道的也是有限的。”
陳明聞笑了笑,然后皺眉思考了起來。賀道寧主動請纓前往貴州剿匪,這事他是知道的。至于賀道寧安的是什么心思,他也很清楚,無非就是想仿左營舊例,弄一塊地盤罷了。雖然貴州看起來有些窮困,可再怎么窮,也比自己困守的那個鄖陽府要強呀。鄖陽府不但窮,同時還處在對敵第一線,可以說一個不留神就有可能當了炮灰,被清軍一波攻滅。
與之類似的還有武昌府的右營,這兩部都頂在一線,都沒有戰略后方,所以都有很強的尋找新地盤的沖動。只不過長沙朝廷并不傻,讓四川的左營協助出兵已經是迫不得已了,難不成李來亨還想再造個軍閥出來惡心自己?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陳明可以想象賀道寧部三萬余人前往貴州剿匪之事基本不可能。按目前的情況看來,李來亨是必然要將貴州、廣西二省收入囊中直轄的,那樣他手里將握有大半個湖廣、江西全部、廣西大部及貴州一省,實力大大增強,對其他各部繼續保持威壓態勢——實力占優,同時又有著大義名分,小山頭、小軍閥還被頂在前線,日后收拾起來可謂易如反掌。
唯一讓李來亨有些頭疼的,大概就是已經率軍占領云南大部的左營劉忠貴部了。這廝原本在四川就擁有十萬兵馬(含收編的吳三桂兵馬),被長沙勒令裁撤了一部分后,還有七萬人的樣子,規模仍然很大。
此番南下伐明,該部直接進攻云南,事實上擊潰了明軍的主力。銀槍效節軍都指揮使郝平在廣西忙活半天,其實對上的都是明軍地方部隊罷了,遠不如劉忠貴親率主力與李定國大戰那般波瀾壯闊。而在李定國病死,劉忠貴占領云南大部之后,他又收編了數萬明軍,總兵力又一次膨脹到了十來萬人,同時握有兩省地盤,實力增長之迅速,直讓很多人大為擔憂。
陳明都可以想象得到,如今長沙方面是如何得傷腦筋。云南是人家劉忠貴打下來的,并且付出了不小的代價,讓其管理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問題是李來亨想把云南收回來直轄,而不想將其交給四川幕府,因為坐擁兩省的劉忠貴的地位與威望已經有些微妙了,李來亨不喜歡這種感覺。
雖然劉忠貴平時都很恭順,也未必有反的意思——即便他要反,可能其他人也未必贊成,畢竟李家的大義名分還是在的——可李來亨就是覺得不爽,想要將云南從左營手底下剝離出來,然后由自己派遣官員,委任統治。
只是——這樣操作劉忠貴能答應嗎?沒人能回答這個問題。但從一些透露出來的蛛絲馬跡來看,李來亨還是傾向于試一試。據說他準備下旨褒揚劉忠貴,并晉其爵位為梁國公——之所以不是蜀國公,可能是考慮到不能讓其名正順的緣故,這種事情只能意會不能傳啦——以此酬其攻滅南明,占領云南的功勞。但受了此賞,他劉忠貴當然也要率部返回四川,云南的新得之地,自然由朝廷派官、派兵來管理了。
這事其實很有意思,劉忠貴最終會怎么反應,都大有琢磨之處。但陳明預計,不論結果如何,李、劉這兩位君臣,此時應該都不會翻臉,這一是因為大敵尚在,不可自先內亂,二則是因為雙方互相依存,李來亨需要劉忠貴牽制陜甘清軍,減輕正面戰場壓力,劉忠貴則也需要長沙方面生產的火槍、大炮,鎧甲等裝備,他四川幕府的軍工生產能力還太薄弱。
但不管怎樣,這君臣相疑的種子卻已經種下了。只要劉忠貴不肯交出云南,那么李來亨就始終無法對其予以信任,始終會懷疑他四川幕府的立場,那樣結局怕是不會太好。現在是考驗劉忠貴和李來亨政治智慧的時候了,陳明拭目以待,想看看他們最終會怎樣。
接下來陳明又問了李難先一些順國的經濟狀況,這讓他稍稍松了一口氣。經濟嘛,老李還是懂的,聊起來也比那些軍國大事更加安全。
李難先主要向陳明介紹了一下湖廣工商業的發展,指出開辦企業的人開始增多,巴陵、武昌等幾個港口終日都很繁忙,人員、貨物的流通大大加速。此外,順國戶部正打算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廢兩改元運動,打算用自鑄的銀元取代不規范的碎銀,雖然目前他們似乎遇到了一些技術上的問題。最后,李難先提到了長沙朝廷內有人上疏建議,仿照東朝舊例開辦官營的大順銀行,并聘請專才進行管理,制定諸多律令,繁榮國中商業。
陳明對此聽得津津有味,并不時示意隨從把重點記下來。這些都是有用的信息,回去后大家開個會討論一下,再與各方得來的情報印證一下,就能得到個順國經濟政策的大概脈絡了,對于寧紹方面日后制定相應的政策很有參考意義。
而聊完了這些后,李難先突然問起了東、順兩國何時恢復商貿人員往來,何時可以重新訂造船只的事情。對此,陳明也只能兩手一攤,無奈地說道:“遙遙無期!”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