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港口正處于擴建工程中的緣故,這個時候碼頭比較混亂,商船、軍艦停在一起,到處都是。其中最醒目的,無疑是從東屬佛得角群島北上,目前正在港口內做維修保養的“執委會”號三甲板戰列艦。這種強大的戰艦,即便是在歐洲也是首屈一指的,在葡萄牙,就更是鶴立雞群了,他們全國完全沒有任何一艘戰艦能夠與之相提并論。
當初“執委會”號北上時,還有其他數艘“節氣”級護衛炮艦、“星”級輕巡洋艦。這些戰艦這會都沒有出港,而是靜靜地停泊在港灣內,雖然其炮窗都被關閉著,但任何一個有點常識的成年人,只要去數一數側舷那密密麻麻的窗口數量,就會得出一個不寒而栗的結論:這是一支強大的艦隊!
笛形運輸船的船長在看到這些本國戰艦時也很是自豪。他以前曾夢想過去海軍服役,可惜一直未能如愿,最后只能加入南海運輸公司,從普通水手做起,一步步爬上了船長的高位。他深深地知道,他們之所以能夠在歐洲做生意,將大量本土商品賣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和奧斯曼帝國,這些沉默不的戰艦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影響力?在這個年代的歐洲,除了法國的數十萬陸上雄獅外,馳騁大海的強大艦隊同樣有巨大的影響力!特別是在許多靠海吃飯,海外貿易歷史十分悠久的國家,這種影響力就更深了。眼前的葡萄牙王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若是沒有當年東葡戰爭將他們海軍重創的慘痛回憶,以及近些年來不斷深入的經濟捆綁,葡萄牙王國會拱手將維亞納堡基地送上,給華夏東岸共和國在伊比利亞半島取得一個關鍵的補給維修基地嗎?不可能的!
船長還隱約聽說,本土海軍正在持續調兵遣將,將大量主力艦只調往佛得角群島和加勒比海,然后又將原本駐扎于彼處的艦只調來維亞納堡。更有甚者,一些人還煞有介事地提到,最終可能會有至少四艘“執委會”級戰列艦前來維亞納堡駐泊,以策應未來可能會有的軍事行動,維護華夏東岸共和國的利益。
至于說未來有什么軍事行動,船長本人也不是很確定。不過他根據最近一兩年來的見聞分析,覺得多半與荷蘭人有關。也就是說,他覺得執委會諸公很可能會依據荷蘭的局勢做出干涉的決定,即一旦荷蘭人與英國合并,那么這支艦隊就會立即開進北海,進行武裝干涉。而且,為了保證及時做出決策,這個干涉的決定應該會授權給前線的指揮官,以便第一時間做出反應。
船長覺得,如果要成功地進行干涉的話,除了要將主力艦只大量抽調而來外——至少4艘“執委會”級戰列艦、12艘“節氣”級護衛炮艦和若干艘“星”級輕巡洋艦——最好還要能夠說服荷蘭國內的一些重要人物,讓他們明白東岸人的艦隊干涉是符合聯合省的利益的,是為了他們不被英國佬占便宜,并以此軟化荷蘭人的對抗意識,讓他們的海軍不與東岸人進行對抗,減輕自身的壓力。畢竟,東岸海軍再驕傲,也不會認為自己的這支特遣艦隊有實力一挑二,同時對上荷蘭海軍與英格蘭海軍,那不是自信,而是自大!人家加起來大幾百艘戰艦,啃也把東岸人啃死了。
商船下錨完畢后,岸上便過來了一群衣衫破舊的葡萄牙力工。他們扛著各種簡陋的工具,帶著數量馬車,在一位大腹便便的碼頭官員的指揮下,將船艙里的貨物一一卸下。值得一提的是,往外卸貨時用的是蒸汽吊桿,這是從東岸進口的設備,耗資不菲,但非常實用,極大提升了碼頭的吞吐效率。
碼頭設備的蒸汽化,如果做得最好的無疑是英國人。葡萄牙作為最先接觸蒸汽機的歐洲國家,在這方面卻落到了最后。究其原因,還是和其薄弱的工業基礎相關,即不是不想搞,是真搞不出來,最終只能買英國人生產的蒸汽機,也是無奈。
當然現在東岸蒸汽機對一些國家有條件解禁了,葡萄牙王國也是其中之一。上次里斯本港就一口氣從東岸的黑山工業公司進口了八套蒸汽吊桿,創了東岸單個客戶的購買記錄,可見兩國關系的密切程度。
整個卸貨工作最終持續了兩天時間才宣告完成。不過他們現在還不能就此離去,因為他們采購的葡萄牙商品(含葡萄牙人轉賣的他國商品)還在運輸的路上,故需要等待個大約一星期的時間。而就在他們百無聊賴地窩在港口內曬太陽的時候,一艘從伊斯坦布爾方向駛來的東岸聯絡船靠岸停了過來,以修理一下在風暴中破損的桅桿。
這艘聯絡船除捎帶了一批貨物外,還有兩位外交特使和大量的機密文件,這都是要送到法國巴黎,交給東岸大使林定之。文件里有高文剛(目前仍在奧斯曼帝國)給林定之的外交訓令,該訓令要求他盡快求見法王路易十四,并盡力說服他不要進攻低地地區或神圣羅馬帝國——神奇吧?東岸人和奧斯曼是準盟友,現在卻勸法國人不要進攻神羅給奧斯曼解圍,事實上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就是這么復雜——以免釀成席卷整個歐陸的大戰。
高文剛不太相信能夠說動路易十四,但這種事情總是嘗試一下才能知道,萬一就說通了呢?或者即便最終沒說通,但延遲一下人家開戰的時間,總也是好的,不是么?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