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烈鰻在科倫坡港又住了幾天,期間他準備去其他地區轉一轉,不過寸步不離的荷蘭人拒絕了,只允許他在城郊的村子附近看看,防范之心不可謂不足。請大家搜索(品@書¥網)看最全!更新最快的
因為科倫坡是荷蘭人在錫蘭島的統治心,因此其近郊的村子控制得還是較嚴密的。莫烈鰻等人抵達一個村子時,村子里的人正在給駐村的荷蘭人繳納實物賦稅,基本多是糧食和瘦得皮包骨的牲畜。經了解后,這些糧食和牲畜都是為了三個月后的“感恩節”——感恩節定在每年的11月20日,1658年的這一天荷蘭人重創葡萄牙人勢力,預示著這座島嶼控制權的易手,而因為荷蘭人是當時原住民國王邀請來的(為了驅逐盤剝酷烈的葡萄牙人),因為荷蘭人恬不知恥地將其定義為“感恩節”。
感恩節在錫蘭島是一項嚴肅的節日,無論是信奉佛教的僧伽羅人,還是信仰印度教的外來者泰米爾人,都要在荷蘭人的淫威下過這個節日,且誰若不在當天進行慶祝的話,很可能會被罰得傾家蕩產——100盾的巨額罰金,可不是普通人能夠承受得起的。
感恩節舉行的地點一般是在村頭的教堂里。這些教堂既有葡萄牙人時代興建的,也有荷蘭人接受后建設的,但不論是哪個時代建起的教堂,如今都只信奉新教的歸正宗,即加爾派,天主教在這里已經是非法,地位甚至不如佛教和印度教。
荷蘭人為了在錫蘭島推廣新教也是下了大力氣了,他們規定:只有按時參加宗教活動的人,才有資格從事像烤面包、販賣椰子之類的工作,否則只能做最底層的農民,過著低賤且貧窮的生活。另外,常年有官員、商人饋贈的教堂經濟實力也較強,時不時地會布施一些食物給貧民,這對于推廣新教還是很有用的。
當然荷蘭人帶來的也不全是壞處,至少他們廢除了包括通婚、人身依附在內的一些陋習,至少在科倫坡等統治心附近時如此沒錯了。至于稍遠一些的地方,基本還是原樣,老百姓的生活甚至還不如葡萄牙人、荷蘭人登陸之前,不過這沒人會去關心了。
在這個村子里莫烈鰻沒發現多少有趣的東西,身邊的荷蘭陪同人員亦步亦趨,時刻不敢稍離,讓他很是郁悶。再加不懂當地語,土人對他也很警惕,因此最后只能無奈返回了碼頭,打算安排下一步行止了。
按照莫烈鰻的計劃,他是打算在這兒“玩”到十月下旬東北風占據風的時候的,因為那個時候洋流、風向都較適合,沿著東、東非海岸一路順流而下,不要多長時間能返回新華夏島,順帶還能拉兩船印度特產回去發財,豈不是美滋滋。
不過,他現在心里面還有點想去錫蘭島北面的亭可馬里一帶見見英國人的心思。反正也是頂著狂風大浪來了一趟印度嘛,這風險不能白冒嘛,要知道這個年代航海可是很危險的事情——說東岸國內那些養尊處優的穿越眾,連相對安全一些的機帆船都不太敢乘坐去遠東,生怕嗝屁,由此可見航海的艱難,東岸這些年沉在海里的船海了去了——橫渡印度洋這種危險的事情都做了,那么不把改做的事情做好急著回去的話,確實也太馬虎了。
因此,在仔細考慮、再三權衡之后,莫烈鰻還是打算去一下島嶼東北部的亭可馬里,看看能夠聯系一下英格蘭人。不管和英格蘭人談什么,至少留個后手總是可以的嘛,給英格蘭人、葡萄牙人(接觸了英格蘭人基本也意味著接觸了葡萄牙人,他們現在在印度是抱團對抗荷蘭人的壓力)留點念想,堅定下他們給荷蘭人找麻煩的決心,總是好的。
不然的話,荷蘭人在這里也實在太“閑”了,這人一旦閑下來啊,會想東想西,搞出一些幺蛾子。莫烈鰻不相信,在英格蘭人卯足了勁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爭奪馬拉巴爾海岸、科羅曼德爾海岸、錫蘭島的情況下,他們還有閑情逸致來給東岸人找麻煩。
所以,這趟亭可馬里之行,他是去定了!
當然了,決定了去那里,但具體如何去還是很講究的。8月25日,莫烈鰻與巴爾薩澤·伯特又會了次面,然后留下了大概七八個人在科倫坡港耐心等待巴達維亞的消息,而他本人則帶著兩艘船只,揚起風帆離開了這兒,對荷蘭人的解釋是向東航行前往毛淡棉一帶訪問,那里是西方商人經常逗留的港口,荷蘭人雖然有些懷疑,卻也沒說什么。
他們派出了兩艘船只與“伏波萬里”號等一起出發,向東航行了好幾天,直到東岸人全速航行甩開了這兩個討厭的跟屁蟲(兩艘船也順便前往巴達維亞),這才改變航向,利用蒸汽動力調整航向,耐心航行,才最終于9月10日左右才抵達了亭可馬里港。
亭可馬里港目前在英國人的控制之下,他們建有一個堡壘式的商站,留了一些商務代表及武裝護衛在此。大概在十年前的時候,英國人與錫蘭島的土著高地王國達成了同盟協議,決心共抗荷蘭人的壓力——可憐的土著,最初引荷蘭人對付葡萄牙人,現在又引英格蘭人對付荷蘭人,歷史最后被英格蘭人直接統治了,下場荷蘭統治時期還慘,可見驅虎吞狼不是誰都玩得轉的——因此在雙方聯手之后,曾經打算了荷蘭人的一次試探性進攻,然后便一直安穩到現在。
當然我們也不能不提到于1664年成立的法國東印度公司。這家倒霉的公司前身(法國東方公司)在與東岸人常年累月的爭奪丟掉了多凡堡、新布列塔尼等多個殖民地,損失巨大。若不是法王路易十四慷慨解囊,贊助了很多資金的話,這家公司怕不是早破產清算了,也不會到現在還在活蹦亂跳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法國東印度公司一定是歐洲多家同名公司(即各國的東印度公司)經營管理較差勁的一家,而且運氣也不怎么樣。話說在丟掉多凡堡和新布列塔尼后,法國東印度公司也算是認清了形勢,完全不再和東岸人攪和,而是把目標定在了經營遠東的貿易面,如國、暹羅、緬甸、越南等荷蘭東印度公司不是特別重視的市場。
實話實說,法國人的這個思路是正確的,而且也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有了一定的資金積累,可以讓他們對更加富饒的印度產生覬覦了,如他們曾經試圖占領過亭可馬里,只不過登陸建造堡壘的人員很倒霉地全數死于一場流行病,然后不得不放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