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岸人的動力研發系統中,考核標準從來不是你能造出多少馬力的蒸汽機,而是鍋爐和氣缸的效率。在舊大陸剛剛蹣跚起步的英國人還在為建造更大馬力的蒸汽機——為此他們建造了一座有房子那么大的鍋爐——而沾沾自喜的時候,早就浸淫此道多年的東岸人,更多地將目標盯在了鍋爐和氣缸能夠承受的最高壓強、密封水平、機加工精度等方面,而不是盲目地堆砌馬力。
魏安尼聞點了點頭,對于這款被命名為“大力水手-9型”的蒸汽推進系統,其實他也是非常了解的。這種復漲式蒸汽機有三個氣缸,工作時產生的蒸汽壓強為每平方厘米10.5千克,非常驚人,而且也是東岸人在此項技術上取得的一個進步——這是一種整體的進步,包括了設計、制造、密封、材料等多方面的革新,整合以后用到了新一款的蒸汽推進系統中,可謂是集大成者。
而如果“大力水手-9型”蒸汽推進系統能在此番及今后較為長期的實驗中,取得較為不錯的評價的話,那么完全可以應用到其他船只上。尤其是那些大型船只,東岸人可以用目前的這些技術將推進系統適當做大,那么一千乃至兩千馬力也將不成問題。甚至于,如果設計人員膽子夠大的話,進一步加大鍋爐和氣缸的壓力,優化機械和傳動部分的設計的話——這部分同樣很關鍵,因為如果設計不合理的話,會導致輸出功率降低,拖累整個推進系統的效率——那么造出馬力更高的蒸汽推進系統也將不成問題。
“‘雪峰湖-3’號與之前所有船只都不同的是,它第一次真正采用了鐵制龍骨和船肋,它避免了木質龍骨與鐵制船肋間的電位差而導致的嚴重的腐蝕問題,雖然它也不是沒有缺陷……”項目組長看著正在通過鋼鐵滑軌緩緩進入湖中的船只,繼續介紹道。
正如剛才項目組長所介紹的那樣,“雪峰湖-3”號是東岸真正意義上的第一艘鐵制龍骨的船只,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劃時代的,因為其預示著造船界的某種可能。不過,受限于大型液壓機研發的遲緩進度,“雪峰湖-3”的鐵龍骨并不是整體鍛造的,因為目前的“打鐵工”系列水壓機、油壓機尚無法鍛造這種規格的鐵制部件。
這條龍骨其實是分段、分時加工的,這導致了龍骨各處的應力不一,內部結構也很成問題,一旦船只到風浪較大的海面上航行,因為波浪橫向扯動力的因素,這種鐵龍骨很有可能會從中間斷裂,說起來還不如那些精挑細選的木質龍骨呢。
畢竟,那些能夠選來做龍骨的木料,就強度、韌性和防腐蝕程度來說,都未必就比鐵龍骨差了,甚至還猶有過之。特別是在如今東岸的船只噸位還普遍不夠大(這意味著不需要尋找特別高大的樹木),17世紀的木材資源也相對豐富的當下,鐵制龍骨要想發展起來,不僅僅要面臨著技術上諸多難題,在商業應用方面其競爭力也是大大不如木材的——在如今的東岸共和國,木材資源實在是太豐富了,也太廉價了,以至于不但鐵龍骨沒有市場(尤其是質量還很成問題的情況下),就連鐵制船肋都沒人愿意買,一是價格貴,但質量未必多好,二是與木質龍骨搭配時會因為電位差的問題而產生極為嚴重的腐蝕問題,這進一步挫傷了人們使用鐵制船肋的熱情,除非木質船肋在某一天其價格遠遠高于鐵制的,否則無解。
因此,眼前的“雪峰湖-3”號上面的鐵龍骨和鐵肋條,其實是不具備商業推廣意義的,因為既不經濟,更不實用,相信短期內根本不會被國內各大造船企業所采用。它們真正的黃金年代,還是在當船只越造越大,且東岸人所能買到的熱帶巨木越來越少(或者價格越來越昂貴)的時候。也只有在那時,人們才可能會因為適合造船的巨木的稀缺和昂貴,轉而尋找更經濟和廉價的材料,比如鐵制龍骨和肋條,當然那首選需要冶金和鍛造領域的技術同步發展,否則也是不成的。
這么看來,“雪峰湖-3”號上面的部分新技術,也就真的只是試驗、驗證,做一些技術儲備罷了,商業化短時間內怕是沒什么前途了。當然蒸汽機技術就又另當別論了,相信在設計出一些新的大馬力蒸汽機組后,一些新船在建造時,肯定會考慮它們的——作為新蒸汽機組很多專利技術的持有人,國營的現代特種船舶廠顯然會想辦法推廣大馬力蒸汽機組,不過這或許需要他們重新設計一款船型(預計當馬力達到1000以上后,東岸人的這種蒸汽機組的自重約在20噸以上,很難在現有船只上改裝),不過他們很顯然有這種能力,不是么?
上午十點多,“雪峰湖-3”號的鍋爐加熱完畢,隨著一聲響亮的鳴笛聲,這艘噸位雖然不大但卻承載了諸多先進船舶技術的試驗船只,開始在湖面上緩緩開動了起來,并且速度越來越快,不一會兒便消失在了人們的眼瞼之中。按照計劃,該船將往西航行到靖安鄉碼頭一帶,并在那兒滿載貨物后再行返航,以進行全方位的充分測試。
魏安尼沒有跟船出發,因為這沒必要,后面項目組的成員們自然會寫一封詳細的測試報告交到他的案頭的,到時候再仔細審閱就是了。因此,在又和其他人在湖畔邊閑聊了一番后,他便乘坐馬車返回鎮里去了,他還有一堆事情要忙呢,可沒多少空長時間耗在這里,現在東岸政府這么支持科學研究,正是他們這些人大展拳腳的好機會呢,豈能浪費!(未完待續。)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