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縣成立后,將擁有一萬七千余人口,產出包括煤炭、木材、胡椒、蜂蜜、干果、咖啡、劍麻在內的多種商品,從紙面上看來還是有一定的經濟實力的。而且,現在新華夏島也效仿了本土各縣的“土地財政”政策,即將耕地以一畝十元的價格出售給私人,坡塘林地的價格視實際情況或增或減,相信能給地方政府帶來很大的收入——所以說塔城縣的成立也是開拓隊政府對他們的大力支持呢,因為只有立縣了,地方上賣地的收入才能大部歸于縣政府,否則的話這錢可就進了開拓隊政府的財政之中了。
不過,即便塔城立了縣,在很多人看來其未來的經濟也就那樣了,不會在和前七八年之前那么出挑,其種植咖啡的產地環境不如南邊多凡堡那一片,種植香料的環境又不如東海岸那一大票地方——最近東岸人在東海岸又設了一系列的城鎮,如下川鄉(位于后世馬納卡拉城附近)、丹川鄉(位于后世馬南扎里城附近)、高都鄉(位于后世努西瓦里卡城附近)等地。上述三地吸引了國內大量資本涌入,那些商人們四處求爺爺告奶奶地雇傭有戰斗經驗的人員(轉正的前雜牌軍成員頓時成了香餑餑),然后租船來到新華夏島東海岸,從開拓隊政府手里以令人吃驚的低價租賃大片蠻荒的土地,一邊與土人進行周旋一邊開辟香料種植園,對東海岸的開發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因此,塔城縣既然在各方面都不出挑,那么未來競爭中處于劣勢也就是可以預期的事情了。這座城市的未來,大概還是在目前尚處于麥利那人的封建王國控制下的中央高原。只有當東岸人徹底占據全島的精華中央高原,并將其發展起來后,塔城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才有可能迎來大發展的契機,而在此之前,其大概只能慢慢苦熬了,因為東岸人在可以看到的很多年內,大概是沒有進軍內陸高原的計劃了。
而如果說塔城縣因為與義成地區的貿易維持了經濟的話,那么東岸人剛剛深入沒幾年的東南部地區,則是在這種貿易中大大地獲得了好處。尤其是據說將要成立的大澤縣(下轄多凡鎮、大澤鄉、沁水鄉、陽城鄉,以及未來可能從土人手里弄過來的另外兩個原法國殖民城鎮),其收益最大。這個縣由于開發較早,人口眾多,兼之地理位置出色(常年為南下或前往澳洲的船只補給),因此本就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其水稻、芋頭、玉米、香蕉、木薯及瓜果菜蔬的產量很大。這次又順手兼并了法國人在島上的核心殖民城鎮,有了一定的工業基礎(繼承了法國人的磨坊、木材加工作坊、鐵匠鋪、釀酒作坊等設施),并通過商購的方式,又從土人那里取得了一定的土地,經濟作物也快速發展了起來,因此這次通過向義成地區出口各類食品、木材、酒類,獲得了不菲的收益——政務院劃撥下來補貼義成地區開發的專項資金,有相當一部分就通過此類貿易流向了這邊,說起來也是一種本事呢。
甚至于到了最后,義成地區因為物資的極度匱乏,甚至不顧本身勞動力不足的狀況,開始向大澤鄉、多凡鎮一帶的商人出口斯威士或通加奴隸,也是無奈得緊。要知道,義成地區行署前陣子曾經做過一次估計,覺得整個操斯威士語的部族總人口大約在四五萬人的樣子(后世歐洲殖民者19世紀前半葉來到斯威士蘭時,當地約有六萬三千名斯威士人),而通加人的數目雖然不止五萬人,但也多不到哪去,頂多七八萬人的樣子,因此說實話義成地區的建設,是無法奴役到足夠的黑人奴隸的。就這樣一種窘迫的狀況下,他們還要向新華夏島的種植園輸出黑奴(同時也向河中地區的黑八旗輸出黑奴換取高粱米和牲畜),確實聽起來有些匪夷所思的,當然這或許和他們的最高長官、地區專員邱海洋本人是一個比較敵視黑人的家伙有關吧,他不怎么喜歡看到自己的地盤上生活著大量的黑人。
相信隨著東岸人在義成地區活動的越發深入——目前阻擋東岸人鯨吞土地的最大麻煩不是黑人的反抗,而是斯威士人地盤上極為嚴重的瘧疾疫情——這總計十多萬斯威士人、通加人乃至祖魯人,其下場應當都不會怎么好。運氣差點的,大概會在東岸人的建筑工地或種植園內直接被累死、打死,運氣好點的,也就是干了七年時間重活后,拖著病怏怏的軀體,拿著少得可憐的一點遣散費用,到自由邦去茍延殘喘,這也是他們最好的歸宿了。而騰空了這些黑人,義成地區也將成為東岸國民的樂土,也就是說,東岸人的幸福是建立在班圖黑人的無邊痛苦之上的,但這種種族之間的競爭,本就是異常殘酷、沒有任何溫情脈脈可的,難道不是么?
南非這種寶地,自然是“有德者”居之,怎么可能讓給班圖黑人呢?更何況,對于南非的原住民科伊桑紅種人來說,來自北方的班圖黑人也是外來者,幾百年來搶走了他們無數的土地,殺掉了他們無數的同胞。既如此,班圖黑人也就沒什么資格指責同為外來者的東岸人了,大家的手段彼此彼此嘛,別無二致,都為了種族的延續和生存空間的爭奪。
好吧,歸正傳。新華夏開拓隊隊長黃儀也是看過本土對義成地區的遠景規劃的,在這個遲早被劃為本土進行重點建設的地區,未來可能會興起諸多新華夏島只能看著流口水卻囿于地位問題而無法涉足的產業,比如毛紡織業、皮革加工業、煤化工、冶金、機械制造、農產品深加工等等。因此,如何在義成地區的這個發展過程中及時調整自己的經濟結構,使得與其進行互補,對于主政新華夏地區的官員們來說,幾乎就成了必修課了。
說得再直白一點,那就是新華夏島不是本土,是殖民地,是不怎么允許發展工業的,更別提煤化工、冶金、機械制造等“高級產業”了。因此諸如原本打算開發鐵礦進行冶煉、加工的項目就可以歇一歇了,否則未來即便發展起來,肯定也無法和義成地區有國家扶持的產業進行對抗,只能白白浪費人力、物力和時間,殊為不智。
新華夏島的未來,大概除了咖啡、可可、蔗糖、煙草、劍麻、香料、香草、棉花等熱帶經濟作物種植園之外,就在于利用其獨特的區位優勢進行轉口貿易了。也就是說,新華夏島未來應該放棄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堅持以種植園經濟和針對奧斯曼、波斯、印度乃至澳洲等地的貿易為主,發展工業乃至重工業,既有挑戰本土政策紅線的風險,在資源和經濟方面也頗多困難,注定了前途渺茫的——這不是空話,因為就資源和環境而,這個島發展工業的條件未必就比遠東的黑水地區強多少呢。(未完待續。)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