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地區的工業現在就規模來說已經不算小了。
與新華夏島稀少且偏科的工業——主要集中在造船、采煤、建筑、木材和制糖方面——相比,這個僻處寒冷地區的大島的工業無論是規模還是門類的齊全程度,都要比新華夏島那邊大上很多,這沒有別的原因,唯一的因素就是這個非常基礎的工業基地需要負擔在膠東半島、朝鮮、外東北、寧波等地屯駐的數萬東岸軍隊,同時也要盡可能地為順軍修理槍械、甲具、車輛等物事,沒有一定的工業生產規模,那是不可能勝任這項工作的。
而事實上黑水地區的工業規模在這些年一直是呈逐年膨脹之勢的,首先是位于hs縣的采煤工業和冶鐵工業。煤炭歷來是黑水地區工業的重中之重,數量眾多的海軍內河炮艇艦隊、噸位龐大的機帆移民運輸船隊,以及規模也在緩慢增長的第三艦隊鄂霍次克海分艦隊等等,都是耗煤大戶,以至于黑水開拓隊在加大黑水煤礦的開拓力度之后,又在杜厄鄉開辟了第二個煤礦,那邊與黑水鎮這邊是同一個儲煤帶,煤炭儲量、質地都差不多,但更容易開采,因此在梁向儉主政時代就開始了嘗試性開采,廖逍遙接手后利用大量淮安府的移民做礦工,將杜厄煤礦的產能穩定了下來,目前其產量已可與黑水煤礦并駕齊驅了。
另外,與煤炭相關的副產品,如蜂窩煤、煤粉燒的磚等等,都也有不小的產出,畢竟黑水地區天氣寒冷,無論軍用還是民用方面,對于燃料、建筑材料的需求都很大,因此這些東西的產能少不了——上述產業多集中于黑水港周邊,雇傭人數眾多,且多為擄掠來的原清國淮安府移民,其總數幾達三千余,也是嚇人。
而為了保住黑水地區的這兩項勞動密集型產業——畢竟這里冬天不大好干活,因此需要保有一定量的勞工數量,不然開春后產能可能會有所不足——素來緊跟中央步調的廖逍遙也不得不專門寫報告,請求中央允許黑水地區留下這些淮安府的產業工人,維持住這里的工業萌芽。
據悉登萊開拓隊隊長梁向儉對此也持贊同意見,已經確認將在今年(1668年)年底卸任返回本土任職——據說將直接進入執委會,接替一位年逾七旬、身體不佳的執委掌管中樞——的梁某人,或許是出于多年主管黑水地區帶來的感情,最終也同意了廖逍遙的看法,與他聯名寫信,并最終獲得了中央的首肯,允許黑水地區保留一定數量的產業工人。甚至于,本土還特批坩堝煉鋼技術可以被黑水地區使用,但需嚴格保密,絕對禁止此類技術流入朝鮮、rb俄國乃至中國大陸,以保持東岸人在這片土地上的技術壟斷優勢。
坩堝煉鋼技術對黑水地區發展的促進作用無疑是極為關鍵的,雖然這都是東岸人三十多年前搞的所謂過時的技術,但在堪稱技術荒漠的黑水地區,這種坩堝煉鋼仍然是超越于時代的。唯一可惜的就是黑水地區似乎很難搜集到足夠的石墨,這無疑極大限制了坩堝鋼的產量,而且他們也沒有足夠有經驗的技術人員,這對于鋼的產量和質量影響更大——當然在此之前,他們或許更需要修建一個標準的熔煉室,否則坩堝煉鋼的溫度也很難達到要求,總之目前黑水地區要想發展這門技術還一堆麻煩呢,不是短時間內能搞定的。說到底,還是人才太過于匱乏的緣故!
不過,人才再匱乏、技術障礙再多、資金再困難,對于黑水地區來說,這個熔煉室還是必須要修建起來的,否則未來的發展絕對會受限,尤其是對于處于冶金下游的機械加工行業來說就更是如此了。
目前黑水地區——更準確地說,是整個遠東三藩——主要的機械加工行業就位于hs縣當年魏博秋、梁向儉兩任開拓隊隊長主政期間,都曾從本土淘換到了一些彌足珍貴的水力或腳踏機床,用于在黑水本地加工一些零部件,打制一些刀具、甲具和其他一些器械,甚至到了后來已經可以加工槍管。
在使用水力、腳踏機械一些年頭并初步培養出了一群產業工人后,黑水地區已經能夠按照自己的需求制造簡單的機械設備,這無疑標志著他們的工業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雖然似乎仍停留在比較低下的手工業階段。而等到本土淘汰的蒸汽機有一部分被特批運至黑水港,以及本地在本土支援的技術工程人員的幫助下修建起了數座工業風車之后,hs縣的機械加工、磨面、木材切割等都有了相對穩定的動力來源,他們除了生產鎧甲、鏜制槍管之外,也可以加工諸如槍機之類的小部件了,雖不能徹底擺脫對本土武器的依賴,但至少修理起來簡單多了,也能以一個低于本土效率但遠高于周邊勢力的速度生產槍械,這無疑是一個極大的進步,對于進一步加強遠東地區的自持力極為關鍵。
當然了,與在機械加工業方面的進步相比,黑水造船廠這些年的發展還要更加喜人。當年蘿拉總設計師培養出來的隊伍,如今已能獨立設計出諸如“雅克薩”級之類的高性能船只,并且得到了本土造船業內人士的認可。現代特種船舶廠就專門向黑水造船廠購買了專利授權,打算大規模生產這種設計新穎、技術含量不低的船只,并將其改裝成蒸汽動力版的漁船、緝私船、捕鯨船和巡邏船,打算憑此獲得來自政府的訂單——憑此,我們或許可以稍稍品出一些黑水造船廠的實力,確實比起只能仿造650噸級笛型船的釧路造船廠要強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