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遺憾,澳門城已被正式移交給了葡萄牙王國,而且就在不久前,這就是“北極星”號輕巡洋艦艦長丁震上尉在潭仔島碇泊地聽到的消息。不過,雖然城市已經移交,但是對于抵達此地的東岸戰艦,葡萄牙人還是客氣的予以準許進港了,并且安排人手送來了一些補給品——當然是要收費的。
在派人將幾封公文送到海珠島商站后,“北極星”號輕巡洋艦與兩艘滿載疍民的“雅克薩”級武裝運輸艦一起,順著乍起的東南風及近地洋流,朝寧波府定海港駛去,并于1665年5月31日下錨碇泊在了定海港碼頭內。
定海港的碼頭上,如今正聚集著大量的運輸船。這些船只原本都是移民船,剛剛結束1664-1665移民運輸季工作的它們,很多尚未來得及大修、保養,便接到了運輸糧食北上山東的命令——命令下得很急,沒奈何之下,海軍方面只能將船隊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就近在煙臺、膠州、濟州、定海等地修理,一部分前往朝鮮和寧波的港口運輸糧谷,甚至于兩艘“雅克薩”級運輸艦也被勒令冒險前往港口內外可能尚有少數流冰的大泊港,從那邊的地下冰庫內載運大量腌肉、咸魚回登州,以應對當地即將爆發的食品危機。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其實和如今正發生在山東的旱情相關。歷史上發生在1665年的這場山東大旱,其實早在1664年下半年就有了些許征兆,不過并未引起太多人的重視。結果,到了今天開春后,向稱“貴如油”的春雨遲遲不至,連續三個月滴雨未下,這一下子令山東六府的百姓們著慌了,這是要發旱災了么——也難怪百姓們如此想,其實山東歷史上旱災并不鮮見,當地甚至有打旱魃的傳統,因此在發現數月滴雨未下、春旱已成定局后,山東百姓們立刻明白了自己的處境,今歲地里的收成算是別想了。
其實,山東是暖溫帶季風氣候,本來其降水就大部分都集中在夏季,算是雨熱同期,冬春季降水極少,且不穩定,春旱的威脅比較大。如今一切果然應驗,“卡脖旱”(春旱)的來臨,使得去歲種下的越冬小麥基本都已嗝屁,這一季的收成算是完蛋了,而且這老天看起來還一點雨都沒有下的意思,于是百姓們無奈之下,只能開始了悲壯的逃荒。
或許有人會問,清政府不會賑災嗎?山東西四府(濟南、東昌、兗州、青州)的百姓沒有五百萬也有四百萬,這么多的百姓,又不是死人,難道千古一帝康熙會視而不見嗎?咳咳,好吧,說沒賑災肯定不準確,那么現在請作者君介紹下“我大清”是如何賑災的——據清實錄記載,當年朝廷發“賑災銀六萬兩、米六萬石”,這是個什么概念呢,唔,其實差不多夠不到兩萬名成年男子一年的口糧啦,可山東有多少百姓?數百萬啊!這個鳥朝廷竟然就只撥了這么點救災錢糧意思意思,那不是逼著人去死嘛!
更有甚者,當時滿清朝廷只免了受災較輕的登萊二府當年的賦稅,以前拖欠的是必須要交;而受災較重的西四府也只免了順治十八年以前拖欠的賦稅(其實沒多少了),但康熙登基以來四年拖欠的賦稅是一分錢也不能少,簡直是摳門到了極點,由不得不讓人憤怒!
而朝廷的賑濟既然是杯水車薪,那么山東西四府的老百姓就無可避免地要面臨著饑餓的極大威脅,他們為了謀求生路,只能向鄰近的河間府、大名府、廣平府、歸德府、萊州府一帶逃荒——本來素有魚米之鄉之稱的淮安府倒是一個逃荒的好去處,只是如今不提也罷——而逃荒之前,他們為了籌夠一路上的糧食,基本上已將耕牛、農具、家什抵押,留做種子的糧食也帶在身邊供路上食用,可謂已是斷絕了短時間內恢復生產的任何可能,這對山東未來數年經濟的影響是災難性的。
東岸人此時自然是無暇去管清國境內的所謂生產恢復問題,新官上任的梁向儉此時最緊要任務,就是處理好登萊二府境內東岸轄區百姓的生活問題。雖然去年冬季登萊二府的降水就已經偏少(相比起西四府已經強了不少了),但靠著二十年來斷斷續續修建的一些蓄水池、水庫和灌溉水渠,各縣即將開收的夏糧多多少少應該能保住一些收成,冬小麥不至于大面積絕收,這無疑讓人很是松了一口大氣——歷史上登萊二府本來就是“輕災區”(當然這也是相對的),畢竟地里收成保住了兩三成左右,比起“二麥(冬小麥和春小麥)絕收,秋禾更不能播種”的西四府,確實算是輕災區了。
不過,饒是登萊二府受災較輕,但梁向儉卻不敢掉以輕心,他一面組織人手四處挑水灌溉田地,爭取生產自救,一面開始向相鄰的黑水開拓隊、南方開拓隊求援,讓兩地盡速籌集一批糧食調往登州,以應對很快就要到來的糧荒。因為誰也不能保證旱災會不會持續(事實上1665年下半年登萊二府的旱情大大加重,整個夏季幾乎沒下什么雨),秋糧的種植會不會受到影響,更何況按照百姓們過往的經驗,旱災之后必有蝗災,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幾乎是致命的。因此梁向儉真的不敢大意,他想盡量多籌集一些糧食儲備起來,這些糧食加上百姓自有的部分儲糧,撐過今年應該還是有不小可能的,到時候就要看老天給不給面子,今年下半年降不降雨了。
因此,這會當丁震上尉的“北極星”號輕巡洋艦抵達定海港時,便看到了大概七八艘移民船正在裝載稻谷。這些糧食都是儲存在鄞縣、定海等地谷倉內的應急儲備糧,數量大概在一萬五千噸上下的樣子,幾乎占了寧波府每年糧食進口總量的一半。甚至要不是為了以防萬一的話,江志清都打算將谷倉內全部兩萬噸的稻谷都送往山東了,蓋因此時最后一批南下運輸移民的船只應該已經停泊在馬魯古群島一帶并開始裝載糧食了,差不多六月上中旬能裝載完畢返回大陸,屆時會有超過一萬五千噸的新糧抵達定海港,定海等地的谷物自然會再次填滿。不過考慮到以防萬一的因素,江志清還是扣了五千噸糧食下來,打算等到六月底南洋新糧到港后再發往山東救急,應該不至于誤了事。
另外,江志清也派人找來了臺灣銀行總經理邵曙光,要求其動用一切手段向荷蘭東印度公司加購至少三萬噸稻谷,交貨地點在馬魯古群島,所需款項由臺灣銀行暫時代付,如果不足就向荷蘭東印度公司貸款,哪怕利率高一些也不要緊,畢竟人命關天。至于說向南明或大順政權采購糧食,估計有些困難,因為他們近年也風不調雨不順的,糧食本就緊張,再加上正在籌備大戰,應該余不出太多糧食。
而為了拯救登萊二府的百姓,這回東岸海軍也是豁出性命了,要知道他們這可是冒著臺風的危險南下運糧啊,若不是山東大旱,他們本不至于如此拼命的,夏秋季節對他們來說一般正是休整兼保養船只的時節。
寧波的兩萬噸應急儲備糧、加購的三萬噸稻谷(如果順利運回的話),這就是五萬噸糧食了,再加上登萊二府多個谷倉內差不多一萬五千噸的小麥、玉米、土豆等儲備糧,以及當地百姓手中的存糧(應該不超過一萬噸),差不多也能將今年糊弄過去了。甚至于,在黑水地區“借”來許多腌肉、咸魚乃至活的牲畜后,這些糧食總體來說還能有一些富余,可以拿出來救濟一些外地的百姓,如果有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