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人口密度太低了。”黃儀一看便說道,“今年不是新到了一些移民么,先截留一部分,多往這邊進行安置。河口附近寬廣的沖積土平原卻不派人來開墾,這像什么話?我們新華夏島也不都是種植園吧,也有那么多的自耕農,他們的利益也不容忽視,等人口多了,這里就要修建灌溉和儲水設施,以利居民生活和農業生產。”
不過,馬任加附近的河口平原顯然不是黃儀的最終目的地,在他的堅持下,眾人隨后又乘船沿著貝齊布卡河上溯,并最終在后世馬魯武艾平原一帶停船上岸。嚴格來說,這片土地的歸屬目前是模糊的,因為這里也生活著為數不少的麥利那人和齊米厄提人,他們從未被薩卡拉瓦人征服,因此以接收博依拉王國遺產而自居的東岸人對這片土地是否有統轄權,其實一直是存在著極大的疑問的。
但東岸人是何許人也,從不把麥利那人、齊米厄提人視為文明人的他們,對于馬魯武艾平原這么一片關鍵性的土地不掌握在自己手里自然是無法容忍的,因此很快便有了數百名新華縣保安團的官兵在此登陸,經過幾次不甚激烈的戰斗后,他們驅逐了本地的原住民,將這塊土地牢牢地劃歸了自己名下——當然同時也招致了麥利那人的敵視,不過這又有誰在乎呢,左右不過是一些土人罷了!
馬魯武艾平原在遠古時代是一片茂密的森林,但后來由于野火焚燒的緣故,森林逐漸退化成了游牧場,牲畜能在這里找到比干草原更鮮嫩多汁的牧草;再后來,隨著人類(馬來半島和印尼的移民)的定居,稻米栽培業獲得了很大的發展,本地也成了較為富裕的地區。
黃儀通過自己的眼睛看到,奔流不息的貝齊布卡河在流出安卡拉方齊卡山地后,在尚未分成許多港汊而注入馬任加灣(崩貝托卡灣)之前,貝齊布卡河及其許多小支流(包括馬魯武艾河)建造了一個寬廣的沖積平原——平原上有許多天然湖泊,雨季時是非常良好的蓄水池,調節著整片平原的洪澇災害;在自然狀態下這片沼澤地提供著肥沃的土壤,蓋因數百年來每一次洪水泛濫都帶來了一些壤土,久而久之給馬魯武艾平原增添了數不盡的營養元素,這從當地自然草本植物旺盛的長勢中就能看得出來。
毫無疑問,這樣肥沃的土地在后世也不會籍籍無名。事實上,馬魯武艾平原在后世一直是馬達加斯加的谷倉之一,在開挖了長約100公里的主要灌溉渠網(利用河流及湖泊)后,在沒有任何良種、化肥、農藥的馬達加斯加,當地人依托傳統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還創造了平均每季每公頃4.2噸稻米產量的記錄,成了全國聞名的產糧區——這從當地大片大片平整的稻田便可看得出來。
東岸人此時要想開發這片肥沃的平原,所需做的與后世馬達加斯加其實別無二致,那就是先利用當地的河流與湖泊,修建一連串的水利設施,以充分利用雨季時山里奔騰而下的河水,并在旱季時通過湖泊調節各條河流、灌溉水渠的水位,以使其在旱季時也有穩定的流量,最大程度為農業生產提供幫助。
毋庸置疑的是,這不是一項小工程,需要大量的資金和人力。人力暫時可能不是很缺,蓋因附近遍地的薩卡拉瓦人、齊米厄提人、麥利那人還沒去料理呢,必要的話全部抓起來干活也無所謂,;資金的話以前有些關礙,但在本土即將轉移部分進出口企業稅金給新華夏開拓隊政府后,可能問題也不是很大了,更何況新華縣本身便有相當的石灰、水泥和磚瓦產量,運力也足夠,開發馬魯武艾平原似乎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就看你有沒有這個決心了。
“聽說這里一年的種三季稻,而且無論什么地方都能種?”黃儀站在松軟的草地上,自問自答般地說道:“洪水退落后河漫灘上的稻米、梯田上的雨澆稻米、干季的灌溉稻米,看,多么多樣化,生產成本也很低,這無疑保證了種植的高額利潤。”
“我意已決!”半晌后黃儀右手猛地揮下,用不容置疑的語氣說道:“馬魯武艾平原的稻作區必須盡快開發,先期可以多運一些原住民勞務工過來,讓他們幫忙除草、清理石子、開挖水渠,但不準砍伐樹木!適合種植糧食作物的地方種植糧食,不適合的地方也別勉強,花生、煙草、劍麻、梵天花、油棕、棉花、槚如樹(腰果樹)等經濟作物都可以栽種,思維不要局限,要多動腦筋。”
當然了,說完以上這些的黃儀也沒忘了將新華縣保安團一部長期駐扎在這里,以抵御高原上麥利那人隨時可能出現的反撲,畢竟東岸人搶占的馬魯武艾平原,他們一直也十分眼紅呢,高原上可沒條件這么出色的稻作平原。整個馬達加斯加能與之相媲美、并被稱之為糧倉的農業區,滿打滿算也就只有阿勞特拉湖一處了,那里目前同樣屬于東岸人——當初用微不足道的代價從土人手里購下的,簡直太賺了!(未完待續。)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