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4年9月,太平縣百草溝鄉。
百草溝,顧名思義就是種植了大量的草本植物的山溝溝。當然更準確地說,這里最初是東岸人移栽中藥材和其他一些美洲、非洲或歐洲草藥作物的地方,因其環境特別優異的緣故,至今也已經很多年了。但不知道是環境變化還是土壤元素不同的原因,這些移栽的作物除一小部分和原產地的相差無幾可以利用外,其余大部分的藥性、草藥中有效成分的含量等都出現了一些變化,用它們來配置藥物,效果實在差強人意。故到現在基本已經處于半廢棄狀態了,東岸人不得不繼續走回老路,即每年花費巨額資金從海外進口成品藥材。
不過,在藥草種植規模日漸萎縮的今天,百草溝鄉卻又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一隊由能源部派出的技術人員來到了這里,打算對平安礦務局在此開采的一個小煤礦進行擴容,以應對國內越來越大的煤炭消費需求——沒辦法,隨著蒸汽動力系統在全國范圍內越來越廣的使用,現在全國的煤炭消費量是逐年上漲,產量和運輸量嚴重跟不上消費需求,雖然能源部壓著煤炭價格不使其飆漲,但實實在在的需求你仍然沒法滿足啊,人家該用煤的還是得用煤,市場需求又不會憑空消失,因此矛盾始終存在。
再者,現在日常生活用煤的數量也逐漸上來了。尤其是在樹木稀少的東岸大草原及南錐地區,老百姓對蜂窩煤甚至粗煤塊、煤矸石的需求量極大,以至于這些燃料都成了緊缺物資,人們不得不一邊搶購蜂窩煤,一邊將收獲的小麥、大豆或玉米稈捆扎起來,堆在自家圍墻外,以作為補充燃料。
由此可以看出,煤炭產量、運力的瓶頸,已經嚴重制約了華夏東岸共和國人民的生產與生活!于是,現在你便看到了,能源部決定加大對百草溝煤礦的采掘,以提高國內煤炭的產量,這既是為了應對國內越來越大的煤炭需求市場,同時也是為了抵消平安煤礦(位于煤河鄉)的產能瓶頸——這個煤礦因為運輸便利,三十年來一直是全國最主要的煤炭供應基地,但考慮到它其實只是一個儲量極小的煤礦,在開采了三十年之后,容易采掘的淺層部分早就挖之一空,剩下的無不是需要大型機械及升降設備才能有效作業的深層煤炭,注定了其產能已無法有效擴大(甚至比起早期還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因此這才有了能源部決定開采百草溝煤礦之事。
百草溝煤礦,位于后世巴西南里奧格蘭德州的布蒂亞小城附近,與位于圣熱羅尼莫小城一帶的煤礦(當然此時還未被東岸人發現)一起,直到20世紀仍然是巴西產量最大的幾個煤礦,儲量在數十億噸以上,極為驚人——美中不足的是,這些煤礦出產的煤仍然是高硫、高灰、高粉塵、低熱值的劣質煤炭,也就只能用來發電或做生活燃煤了,當然在17世紀的東岸位面,這些煤還可以拿來給民用蒸汽機當燃料、給煤氣燈提供原料等等。
太平縣政府當年對在百草溝一帶發現煤礦也極為驚喜,因為這意味著地方政府的收入將出現一個較大幅度的增長,只是后來能源部一直未對這個煤礦進行大投資,只是派遣了一部分人員和設備,對這個埋藏較淺、儲量較大的煤礦進行試開采,每年產量甚至只有三萬余噸,與其是開采,不如說是培養人才,讓太平縣政府郁悶不已——他們實在是對這個煤礦的期待太大了啊,因為煤河鄉現實的例子擺在那里呢,煤炭采掘業給那個原本一文不名的農業鄉鎮帶來了振奮人心的繁榮。
而且這幫官僚們還搬出了保護森林資源的理由,即:“我們目前對煤炭產量的問題不太關心,這不正常,應當制定一個對這一寶貴礦產的開采計劃,因為煤炭產量的提高可以有效減少木炭的使用問題,可以保護我們國家寶貴的森林資源……”
或許是他們的這種“聒噪”起了作用吧,總之能源部的工作隊現在來到了百草溝煤礦,并打算對其產量進行成倍的擴張,以滿足未來幾年國內即將井噴的煤炭需求——歷史上1750年工業革命尚未開始時,英格蘭就已經年產煤700萬噸了,可東岸現在的產量才勉強超過其十分之一,雖然有人口數量、工業產能等各方面的差異,但目前的產量嚴重不足也是現實(更何況這些煤炭的熱值也遠遠比不上英國同等重量的煤),再加上來自聯合省的大訂單的刺激,已是到了不得不增加煤炭產業投資的地步了。
能源部的技術人員們在來到百草溝煤礦礦區后,先是對現有的生產設施及運轉情況進行了考察,隨后向能源部出具了一份報告,指出綜合礦脈厚度、周圍的土質狀況來看,這是一個毋庸置疑的低成本、易開采煤礦。唯一所慮的,大概就是需要將采掘上來的煤炭通過一段三十多公里的路程運抵北方植物園碼頭,然后裝船輸送到其他地方,但總得來說物流成本還是不高的,完全可以接受。
因此,大規模開發百草溝煤礦的事情便這么被定下了,這項由能源部投資(一期投資為30萬元,由從遠東運回來的約120萬元現金中撥付)、建設部承建、內務部護航的超大型項目將在今年9月下旬開始大規模的基建,目前諸如蒸汽起重機、卷揚機、抽水機、通風機(通過蒸汽機釋放蒸汽給井下通風)、井下專用風扇、蒸汽鶴嘴鋤等設備——多為平安煤炭機械廠生產——已陸續運抵北方植物園碼頭,正通過一條馬拉貨車軌道運抵礦區,相信在今年年底、明年年初的時候,便可以先行投產一部分了,而等到明年大部分產能都開發出來的時候,相信東岸全國的煤炭年產量接近一百萬噸也不是沒有可能了。畢竟,現在東岸用煤的地方實在太多了,比起1750年的英國也不差太多了。要知道,那會的英國可沒有蒸汽船、蒸汽火車、煤氣燈等玩意兒。
而一百萬噸的煤炭年產量,如何運輸也成了一個不小的問題。以國營內河運輸公司三萬多噸的運力來說,這些煤需要他們全部的船只過來運三十次才能運完,更別提該公司平日里還有大量礦砂、建筑材料、糧食等其他大宗貨物的運輸任務了,在不擴大船隊規模的情況下,這簡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