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砰!砰!”山包上四十多桿步槍參差不齊地開了火,正在小路上倉皇逃竄的印第安人頓時躺下去了七八個。幾名東岸軍官無奈地互相對視了幾眼,然后又都搖了搖頭,獵兵連的這幫生瓜蛋子,剛才說了多少遍要聽指揮統一開火以造成最大殺傷,結果還是有人忍不住提前開火了,進而像是瘟疫一樣傳染給了其他人,使得其他四十余桿火槍也陸陸續續開了火,結果當然是很不理想了,小路上躺下的那七八個印第安人就是明證。
“自由射擊吧!”資格最老的一名軍官一邊給自己的步槍裝藥、裝彈,一邊無奈地其他人下令。聞聽此,獵兵連這四十多位第一次上戰場的年輕人如蒙大赦,立刻手忙腳亂地給火槍裝起了彈藥。
山下的敵人仍在自顧自地跑著,被一連兩百多桿步槍突襲的他們完全阻止不起有效的抵抗,因此一個個都喪失了信心,蒙著頭只想跑進前邊的樹林里,至于其他的根本不想管,也管不了。而這就給了獵兵連四十多名新兵以極好的打移動靶的機會,恰巧他們的緊張情緒此時也有所紓解,因此在裝完彈藥后,便幾個人組成一組,用排槍朝土包下奪命狂奔的印第安人射擊著。甚至于打到最后,他們之間的配合默契上來了,竟然也隱隱打出了不間斷射擊的效果,讓帶著他們的幾名軍官有些驚異,這幫孩子也不是咱想象中那么差嘛!只要不緊張,動作不走形,打起來似乎還挺那么像回事的。
主力一連的突擊幾乎沒有遇到任何阻礙,往往是一輪排槍或炸彈投擲就能解決——如果不能,那就來兩輪——少許勇敢的印第安戰士壓根不能讓他們多停留哪怕十分鐘,以給逃命的老弱婦孺爭取時間,他們被東岸人密集的排槍射擊打得抬不起頭來,只能步步后退。而到了最后,當最勇敢的一百多名印第安人被殺傷殆盡后,印第安人就已經徹底失去了抵抗,所有人都成了待宰的羔羊,在東岸人的槍口下四散而逃,其情其景慘不忍睹。
戰斗最終在一個多小時后徹底結束了,這個至今尚搞不清楚名字的印第安村落被斃傷俘三百多人,逃走的可能還不到兩百,可謂是傷筋動骨、元氣大傷,今后再也無法對東岸人造成什么嚴重的威脅了。畢竟,這個村落雖然是臨時性質的(游耕民族無固定村落),但村子里的財物卻是實打實的,這會被東岸人一鍋端變做了戰利品,應該夠讓他們心疼很久了。另外,損失的大量人丁(很多是婦孺)也是一大打擊,畢竟印第安人不是神,他們也要吃飯,也要人種地,現在部落傷亡這么大,種地或采集的女人、奴隸什么的被大量殺傷或俘虜,以后誰給他們提供食物?這都是很現實的問題。
簡短的戰后審訊很快就結束了,一名粗通圖皮印第安人多個部族語的憲兵滿面喜色地告訴徐向東:這就是巴爾加斯酋長的部落,他們的酋長似乎帶了部分戰士出去了,也不知道去干嘛的,村子里的留守人員也說不清(當然更大的可能是東岸憲兵的土語太差)——這讓徐向東有些嘀咕,這廝不會是去襲擊北寧鎮到靜塞鎮一線的補給車隊了吧?但愿不是。
徐向東隨后命人在村子里搜索各類值錢的物事,比如糧食、牲畜、皮革等,一概打包帶走,先運到容迪亞伊小鎮再說,然后再通知昭慶鄉那邊派人過來搬取。他們如今正在搞建設,百廢待興,對糧食和牲畜的需求應該很大,而考慮到北寧地區特殊的地形(因為馬爾山脈而與外界相對隔絕),東岸本土的物資轉運到這里也相當不易,成本極高,因此像糧食這類大宗貨物如果能就地籌集的話那是再好不過了。如今忠國*軍他們端了巴爾加斯酋長的老窩,起獲的糧食、牲畜就地轉給地方鄉鎮,只要手續完備,那么就沒有任何問題,上級只會表揚,因為這給他們省了很多事。
1662年12月16日下午,押著一堆印第安俘虜的忠國*軍上下返回了廢棄的容迪亞伊小鎮,而這個時候很多散在外面的隊伍也都返回了。兵強馬壯的徐向東自然不懼巴爾加斯酋長的報復,他甚至隱隱還有些期待這個被端了老窩的男人急暈了頭,來攻擊他們這個有著五百全副武裝官兵的忠國*軍集體,不過這也只是想想罷了,印第安人應該沒這么傻。
巴爾加斯酋長這個附近最大的禍害被重創,墾殖拓荒的壓力大減,那么是不是可以在附近多設一些定居點呢?眼下他們蹲著的這個容迪亞伊小鎮就不錯嘛。雖然城外的農田已被拋荒,長滿了野草,但是總比從頭開辟生地要省些力氣吧?而且這里離北寧鎮也不過百十公里的路程,不算很遠,如果稍微整修一下道路的話,三五天時間車隊就能抵達,支援起來不算太困難——嗯,容迪亞伊,以后就改名叫容城鄉好了,遷移個千兒八百淮安府新到移民過來,再來百十個會打槍的老國民,那塊地方差不多就可以消化掉了。
而定居點一旦增多,各定居點之間人員、物資往來再一頻繁,東岸人對鄉間的控制力自然而然會有所提升。而當巡警、民兵制度再建立起來后,即便那個巴爾加斯酋長的部落實力沒有被忠國*軍重創,他怕是也只有一步步被東岸人擠出去的份。這個過程可能會很慢,但卻是不可逆的,徐向東從不懷疑這點,因為這是文明對野蠻的壓制,承恩鄉那邊原來吊炸天的卡爾德隆酋長,現在的日子不也是難過得很么?
這個原本牛逼哄哄的家伙最近一掃剛開始的囂張氣焰——可能是被以前的葡萄牙殖民者們慣出來的臭毛病——在與南鐵護路隊一個步兵中隊幾次硬碰硬的對決后,麾下死傷頗多的他終于也熬不住了,因此派人向東岸人請求“停戰”。畢竟,卡爾德隆酋長手底的戰士數量就那么多,死一個的話短時間內上哪補充去?
相反,有著完整預備役士兵訓練體系的華夏東岸共和國,補充兵員的速度卻相當快,比如南鐵護路隊第一大隊只需往興南港寄一封郵件,然后就能坐等后方將訓練好的補充兵源源不斷送過來,戰斗力恢復得非常快。畢竟,他們部隊并沒有遭到成建制的損害,軍官、士官、老兵猶在,那么事情就很簡單了,不斷往里面填粗粗訓練過的新兵即可,以老帶新之下,部隊戰斗力能很快提升起來,這可是文明水平極其落后的卡爾德隆酋長所不具備。
當然了,卡爾德隆酋長提議停戰,儼然把自己擺在一個很高的位置上。殊不知東岸人壓根沒怎么搭理他,現在增添了很多老民兵(政府出資,舉家遷移過來)的承恩鄉,在劉厚非、喬宇二人的帶領下,堅決不像葡萄牙人那樣對土人妥協,而是用強硬的態度堅持到底,讓如卡爾德隆酋長這類過度膨脹的土人頑酋明白,什么人是可以得罪的而什么人又是絕對不可以得罪的!相信這廝現在大概已經有些清醒了吧。(未完待續。)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