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千名新移民,加上之前的人口,將分散安置在總計四個定居點內,除已經建立的北寧鎮、承平鄉外,還有平湖鄉(后世里貝朗·皮里斯小城附近)和承恩鄉(后世鐵特河畔的巴魯埃里小城)兩個待建定居點。這幾個定居點都是以過去的圣保羅鎮為核心建立的,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適宜(地處高原,夏天最熱也很難超過35度,冬季也在零度以上),且有河湖之利,端的是上佳的農業之地,也難怪這附近遍布葡萄牙人的殖民莊園了,就連那些新來本地的舊大陸白人自耕農也喜歡在這些地方獲取農田耕種,實在是條件出色啊!
目前東岸人真正清理得比較徹底的也就北寧鎮周邊一小塊地方——也是相對而了,其實離鎮郊稍遠些的地方還是老樣子——周邊大批量的印第安人要么被抓起來修建住房、公路、倉庫、圍墻、水渠、土窯等設施,要么被組織起來充當軍夫隊運輸物資,甚至還有數千人被送去里約熱內盧當炮灰,因此鄉間沒有什么流竄犯,秩序比較穩定,有利于人民拓荒安居——前提是你忽視那些無惡不作的圣保羅旗隊隊員們。
1661年4月25日,走馬上任的徐宇的第一件事,就是護送一批三百名移民去承恩鄉定居,順帶慰問、鼓勵一下先期在那里建設的數十名先遣隊隊員。與他一同去的,還有兩名首都青年干部學校畢業的文官,一曰劉厚非、一曰喬宇,都是穿二代,已在各部委歷練過幾年,這次能被選派到局勢復雜的北寧地區,也算是對他們工作能力的一種肯定了。
只是,從中直機關這種“條條”機構,一下子跳到地方鄉鎮這種“塊塊”單位,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考驗。通過考驗了,以往自然可以繼續往上爬,迎接更大的考驗;通不過考驗,那么對不起,前途僅止于此了,還是回家趕緊培養孩子去吧,你這一代是沒指望了,國家不能讓沒能力的人掌舵,這會毀了父輩們披荊斬棘創下的事業。
排頭的幾名印第安向導正在辨別方向,他們都是原圣保羅旗隊隊員,在東岸大軍勢如破竹地攻克圣維森特、圣保羅、莫日-達斯·克魯斯(即承平鄉,設立于1611年)、陶巴特、伊圖等附近的城鎮后,這幾人很明智地帶著一幫兄弟前來歸附了,與別的那些桀驁不馴的旗隊隊員們完全不同。
蕭曦少校對這種熟知敵情且主動歸附的印第安人最喜歡了,大贊其為識時務的“俊杰”,同時還明確向這些人許諾,只要在這里為東岸人服務一年,便可以拿到一筆獎金(不是軍票……),然后前往東岸共和國的海外殖民地定居——嗯,南非、新華夏島、澳洲、黑水隨便選,不像別的印第安人只能服從安排,沒的選擇。
這次護送新移民前往承恩鄉定居,這幾人便是充當向導了——事實上第一次送先遣隊過去時也是他們充當的向導,帶路工作那是做得相當好——他們清楚地知道哪里的路好走,哪里難走,哪里的路上能有甘洌的清泉可以飲用,哪里的路上就只有滿是蚊蟲和腐臭淤泥的沼澤,換了別人可沒這么清楚!
向導后面是三十余輛載重1.5噸的重型貨運馬車(由印第安軍夫照管),使用改進型減震彈簧、鍛鋼車軸、實心橡膠輪胎、錳鐵滑動軸承的這種馬車,目前已逐步開始南方車輛廠的老式型號,越來越多地奔馳在廣闊的東岸大地上,并且深受用戶們喜愛,為國內建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貨車上的物資不外乎金屬農具、種子、面粉、魚干、腌肉、鹽、酒類、工具等生活必需品,另外還有不少武器彈藥,因為前去定居的人里面有一些在南方腹地經受過多年民兵訓練的移民——可能還夾雜著少許流亡過來的奧斯曼加尼沙里軍團士兵及家屬,這也是上級特意分散安置過來的——他們后面也將負責整訓新來的淮安府明人移民,一掃其奢華文弱的市民習氣,逐步將其改造為能在這種蠻荒之地上生存的拓荒者。
車隊后面就是排成兩列的移民隊伍了,已在昌順港換了一身衣服的他們氣色看起來還算不錯,就是對周圍蠻荒的地理環境有些畏懼,許是在清江浦那類人煙輻輳的繁華之地待久了緣故吧;移民旁邊還有總計六十余名來自桃園縣保安團的士兵,他們扛著裝好彈藥的步槍,小心翼翼地行走在兩側,準備隨時應付各類突發狀況——這可并不是開玩笑,因為據憲兵隊反應,出北寧鎮十公里就已經有些不安全了,聽說承恩鄉那邊很多葡萄牙莊園主和自耕農仍賴著沒走,這形勢說不得就有些微妙,還是小心點好,畢竟腦袋掉了可長不回來。(未完待續。)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