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大隊并炮兵計4400人,目前由老資格的高萃環統率。此君原為大順任命的夏津縣官員,與已調回本土的青島炮臺總指揮裴欽相交莫逆。莫大帥剛組建挺身隊時,他就是第一批軍官了,歷任中隊長、副大隊長、大隊長,目前是籌建中的挺身隊第二聯隊(欠一大隊及聯隊部直屬部隊)副聯隊長,十六七年的奮斗下來,已經是整個黑水開拓隊系統內有數的高級軍官。
至于第五大隊大隊長董大郎,這廝是新軍第五師(地盤為蓬萊縣,即登州城)師長董學禮的侄子,年輕好學、知進退、對東岸體制也比較認可,在煙臺抗清軍政大學學習結束后加入挺身隊體系,從副中隊長做起,目前也爬到了第五大隊代理大隊長的職務。這個大隊以哥薩克俘獲的德意志雇傭軍為基礎組建,經過多年整編后仍有三分之一士兵為德裔,原德裔大隊長大半年前因罹患惡疾暴斃,倒是讓董大郎這廝撿了個便宜。
不過他若是還想去掉自己頭上的代理二字,這場圍困澳門之役就得好好表現,不然隨時會被打回原形,繼續當那個沒滋沒味的副大隊長。另外,即便從他自身的前途考慮,他也必須牢牢抓住這個機會,他的叔叔董學禮的家眷原本都在寧夏,投清后被大順寧夏總權將軍牛成虎一口氣殺了個干凈,因此當時董學禮可是將侄兒董大郎當做接班人培養的,董大郎也是登州城上下有名的“少將軍”。可誰知造化弄人,在登州納了幾房姬妾的董學禮又有了兒子,對董大郎的態度就有些微妙了起來,逼得董大郎只能無奈遠走煙臺,重新打拼,也是夠慘的。
12月13日,澳門葡軍與東岸激戰,這次戰技嫻熟的挺身隊沒給葡萄牙人什么機會。雙方擺出的都是經典的西班牙大方陣,長矛手、火槍手、炮兵分列其中,缺少的大概也就只有一些騎兵罷了。
結果激戰了一下午,雙方各自死傷數百人,葡萄牙殖民軍隊到底不如挺身隊南征北戰多年,戰斗意志有些薄弱、戰斗技能也有所欠缺,最后敗退回了澳門城,之后便再也不談出城作戰之事了。此戰中,董大郎部(第五大隊)面對葡軍紳士團(即白人團)正面沖擊,但打出了訓練中火槍的最高射速,完全將對面敵人的意志打垮——射擊快速、密集,陣型切換、轉運無礙,董大郎的第五大隊,確實打出了比以往更高的水準,其人戰后被扶正也已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12月13日的這場戰斗也引起了香山縣上下的極大震動。他們原本以為新軍第十一師這種部隊就已經不錯了——至少外表看起來軍容整齊——自己這邊也不一定打得過呢,可這樣的部隊居然被澳門的葡萄牙人橫掃,這很是讓李成棟部上下認清了自己的實力,進而想起了當年桂林之戰時那支數百人的弗朗機雇傭軍在野地里硬杠三藩優勢步騎,并戰而勝之的往事,覺得大明的軍事真是落伍了。可結果這樣強悍的部隊居然也沒干得過另一股名曰“挺身隊”的黃衣軍,這是什么部隊?不在山東混的他們無從得知,但想來也是和節帥牙兵、天子親軍類似的部伍了吧,真是可怖可畏。想想先前自己還對他們有些輕視,現在可萬萬不敢有這種想法了,開玩笑嘛!
而這場勝利同時也帶來了另一個“紅利”,在郝堯同等人的暗示下,鄉間與葡萄牙人貿易的商人、士紳大為減少,如今也就夜間有少許“奸民”劃著小船走河道去澳門貿易罷了。不過據說新寧、新會那邊過來賣糧賣水(澳門井水稍微有點咸,白人老爺們不大愛喝)的人極多,另外生活在附近水面上的疍民也趁機過去兜售漁獲、糧食、瓜果(充當二道販子),很是賺了一大筆錢。
東岸人對這種情況也沒什么太好的辦法,只能將隨軍而來四艘海軍炮艇放出來,巡視水面不輟,可這又怎么可能完全斷絕得了澳門的對外貿易呢,完全不現實的。于是乎,儒尼奧爾少校又遣人往廣州走了一趟,要求李成棟約束地方,令各地禁絕與弗朗機人的貿易,“一粒米也不得出境”。
李成棟對此左右為難,因為明廷無論是內部、地方還是永歷朝廷,都向他施加了巨大的壓力,李成棟也得掂量下后果。不過,在許諾給予其部三百桿火槍、一百副鐵甲、一千五百具皮甲及大量弓矢羽箭后,李成棟的軍閥本性再度壓倒政客屬性,最終同意了東岸人的請求,打算派出心腹將領領兵前往各處,嚴厲查禁地方上與弗朗機人互市的“奸民”。同時,對于東岸海軍炮艇抓獲的大量與弗朗機人貿易的疍民也視而不見,反正都是些“賤籍”之人,向來不服王化,與匪盜勾結也很厲害,東國兵馬將其抓走,是做牛也好做馬也罷,關他李成棟何事?犯得著為這些沒根腳的疍民惹東岸人不痛快嗎?
就這樣,在東岸人與南明惠國公李成棟的共同封鎖下,葡萄牙人在澳門城的日子一下子難過了起來。雖然地方上仍不免有鋌而走險的人愿意攜帶食水去澳門貿易,可數量較少,完全不敷城內數萬人所需,大部分時候仍需靠倉庫內的存糧頂著,可這壓根不是什么長久之計,畢竟存糧總有消耗完的一天,到時候怎么辦呢?
馬上就要515了,希望繼續能沖擊515紅包榜,到5月15日當天紅包雨能回饋讀者外加宣傳作品。一塊也是愛,肯定好好更!(未完待續。)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