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頭內還有兩艘武裝運輸艦——應該是隸屬黑水臨時特遣艦隊——此刻正在滑輪吊桿的協助下往船艙內裝載一匹匹高頭大馬。這些馬都出自漢拿山牧場,是當初莫大帥在位時制定的馬政十五年計劃的產物,多半都是些被認為有缺陷或遺傳性狀不穩定的混血馬,因此送往山東充做車駕馬、戰馬、挽馬。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馬雖然是馬政計劃的淘汰品,但挽力大、沖刺力強、肩很高(155-160厘米)、耐力也不錯(混有蒙古高原耐寒馬血統),遠超清軍主打的蒙古馬,故還是很受山東諸軍歡迎的,現已漸漸擴散了到了仆從軍各部了——當然都是些去過勢的公馬。
濟州島安定多年,且經過東岸人持續多年有意識的移民、清洗,目前全島三萬多人口中朝鮮人的比例已下降到不足10%,堪稱“變色”成功的典范。濟州島三縣(濟州府、旌義縣、大靜縣)的土地雖然不甚肥沃,但全島仍然開辟一定范圍的土地,兼且因為牧場資源豐富,故島上在此番淮安府移民安置大潮中接收了兩萬人的安置份額(釜山縣、元山津兩地加起來吃下了另外三萬名移民安置份額)。
11月2日,在濟州港碼頭窩了兩三天的“雅克薩”號機帆船終于拔錨起航了。因為風向和洋流不便,“雅克薩”號這么多天來第一次啟動了蒸汽動力推進系統,在兩節的低速下緩緩離開了碼頭泊位,駛入了深海,然后才調整帆桁,朝下一個目的地寧波府定海港而去。這一次由于順風,加上距離不遠,故只花了三天時間就抵達了目的地,可謂迅速。
此次航行全程為十七天,船艙內托運的一百五十名淮安府移民(來自尋尾港)健康狀況良好,途中只有三人患病,而且生病時間也不超過三天。這得益于醫生和軍官們的關懷,他們規定:所有移民不許穿濕衣服或濕鞋(衣被潮濕在航海中很難避免)躺在床上,每個人在出發前都被要求多準備幾套衣物,且大家也沒有放過任何一次曬干或晾干衣被的機會。人們每個星期可以吃兩個罐頭補充營養,一晝夜可以喝一次熱水,所有這一切對于全體移民的身心健康都大有裨益,因此在邵曙光看來,這些已在尋尾港住了一年多的移民們看起來都還算是精神飽滿——尤其是其中十幾個孩子,此刻正眨巴著眼睛看著越來越近的定海縣碼頭,一副好奇的樣子。
邵曙光就在這里與相處了一段時間的“雅克薩”號軍官、水手們告別,然后乘坐一輛馬車朝位于縣衙附近臺灣銀行籌備辦公室駛去。按照計劃,本土選派而來的十四名專業職員將在1660年1月1日前乘船抵達寧波府定海港,然后將與先期抵達的邵曙光等人一起,正式開始臺灣銀行的日常經營,包括與西北墾殖銀行商討業務對接、發展商品代理商、吸收存款等一大攤子事。
馬車是東岸制式的四輪車,但看起來是早期款式,因為車輪并不是東岸流行的實心橡膠輪胎,不過在寧波府這么一個偏遠地方能看到這種文明世界的產物,已經很不容易了,看起來辦這個車行的老板也是個頭腦精明的家伙。就是不知道寧波府何時會興起在本土大行其道的街車公司,不過估計很難吧,因為本地幾乎沒有像樣的鋼鐵產業,即便是使用廉價的木質包鐵軌道,其成本也有些高,短期內應該是吸引不到什么投資了。
定海縣的大街如今正在經歷激烈的改造,作為一個面向朝鮮、日本、黑水、登萊乃至東岸本土的大型國際化港口——好吧,我承認這樣說有些吹牛,但定海港確實是明季以來中國大地上最開放的城市之一了吧——各方商人在此匯聚,各類商品在此流通,定海縣老百姓的眼睛每天都在接受著“洋人”、“洋相”的洗禮,因此對縣城內不斷興建的各種外國式建筑早就見怪不怪了。
君不見,縣城大街上有一間帶著強烈巴洛克風格的兩層石質小樓,據說其擁有者是一位法蘭西爵爺之子,和威震登萊的莫大帥似乎還能扯上點關系,目前在定海縣做著生絲與茶葉生意,財雄勢大。
邵曙光之前在定海縣小住了一段時日,對這些現象早就了然于胸,在他看來,外來商人、水手、軍官等各色人等的涌入,對于定海縣并不是什么壞事。因為就在這些外來人口、文化的沖擊下,定海縣——至少是縣城——的生活節奏開始逐步加快,活力似乎也比以前強上了不少,這也算不上什么壞事。(未完待續。)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