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貓膩
很快,一行人抵達了小鎮,小鎮其實不小,有幾百戶人家,基本上都是鹽民,世世代代住在這里,靠煮鹽為生,小鎮只有一條街,街上很熱鬧,酒館、雜貨店、客棧、妓院都有。
這一片應該是官鹽區,私人鹽區還要在北面數十里外,蕭夏一行很快打聽到了官鹽所。
小鎮的官鹽所當然是江都鹽監的一個分支,江都鹽監約有三十個鹽場,每個鹽場有一座官鹽所,很小,只有兩三個人,他們負責從鹽戶手中收鹽,開出鹽引,鹽戶拿著鹽引去江都縣鹽監兌錢。
鹽監又將鹽賣給鹽商,由鹽商運到各地去銷售。
但根據蕭夏所知,鹽監賣給鹽商是三十文一斗,他們從鹽民手中收鹽是十文一斗,中間二十文是朝廷利潤。
但這種不是專賣,專賣是沒有中間商,直接從鹽民手中收鹽,比如十文一斗,然后加價一百文直接賣給百姓,各縣都有官方鹽店,利潤一百文,把中間鹽商全部干死。
蕭夏搞不懂的是,關隴貴族十文錢一斗的價格哪里來的?
這里面有兩種可能,一種是關隴貴族直接開鹽場,本錢肯定很低,
發現貓膩
“好咧,兩位客官稍坐,馬上就來!”
張喬不解道:“公子笑得很神秘,為什么?”
蕭夏笑了笑道:“剛才酒保無意中給我解開一道謎題,我一直不知道鹽戶用什么煮鹽,居然只要十文錢一斗,現在我知道了,用枯萎的蘆竹。”
張喬撇撇嘴道:“虧你在江都生活那么多年,連蘆竹都不知道,你不知道家家戶戶用的桿子都是蘆竹做成的,還有江都產的紙也是用蘆竹搗成漿,還有剛才酒保說的蘆根,我以前江都的道觀里是當做藥用。”
蕭夏撓撓頭,“我還真沒見過!”
張喬向四周看了一圈,忽然指著支窗戶的桿子道:“這不就是嗎?”
蕭夏伸手將桿子取下來,放在手上打量,桿子泡油處理過了,他掰了掰,桿子非常輕且堅硬,沒有韌性,而且它的節很長,最長有兩尺,最大的特點是筆直,如果把兩頭的節切掉,就是完美無瑕的一根箭桿。
蕭夏點點頭,不光做箭桿,做矛桿也很不錯。